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测定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前及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的血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确诊为脓毒性休克的5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测定液体复苏前及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值和乳酸清除率,分别分析其与性别、年龄、机械通气、预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液体复苏前小儿危重症评分(PCIS)、住PICU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的关系。分析脓毒性休克代偿期及失代偿期液体复苏前血乳酸值的差别。结果:1.液体复苏前血乳酸水平与性别、年龄、机械通气、预后、小儿危重症评分、住PICU时间无相关性,与器官功能障碍数目有相关性。脓毒性休克代偿期其液体复苏前血乳酸水平较失代偿期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存活组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乳酸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评估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70%)较乳酸(曲线下面积<70%)高,其诊断界点分别为29.9%、55.0%、66.3%。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诊断界点分别为2.4mmol/L、1.9mmol/L、1.7mmol/L。3.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机械通气、住PICU时间与液体复苏后血乳酸值及乳酸清除率无相关性。4.小儿危重症评分与液体复苏后24小时血乳酸值存在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302,P<0.05)。与液体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存在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71,P<0.05)。5.器官功能障碍数目与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值存在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存在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与液体复苏前血乳酸水平无明显关系,与液体复苏后各时间段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有关。即液体复苏效果影响着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2.脓毒性休克患儿失代偿期液体复苏前血乳酸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3.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清除率较血乳酸水平能更好的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其诊断界点分别为29.9%、55.0%、66.3%。液体复苏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血乳酸水平对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诊断界点分别为2.4mmol/L、1.9mmol/L、1.7mmol/L。4.器官功能障碍数目与液体复苏前后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有关。5.尚未发现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与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否行机械通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