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作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景观生态学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际应用所必然产生的研究领域。通过分析区域景观生态类型斑块的空间格局特征,并对它们进行判断、综合与评价,设计出与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景观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结构,提出景观生态系统优化的途径与措施,是当前生态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长江三角洲的特大城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外延拓展和内部改造的力度加大,改变了景观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又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景观生态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控,优化景观生态空间布局。同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市生态城市规划、南京市生产力布局规划、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涉及空间的规划,都需要景观生态格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支持。 本文以南京市整个市域为研究范围,以RS和GIS技术为研究手段,依据景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等理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切入大城市区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与功能评价及优化的应用研究,以探索在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压力增强与人类活动强度异常巨大的情况下,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大城市区域规划及生态规划中的应用途径。 根据资料分析与实地现场调查,把南京市的景观划分为8种类型:水田、旱地、林地、水体、城镇、农村居民地、工矿和其他用地。建立了一套包括指标体系包括:景观单元特征指标(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密度、斑块形状指数和斑块的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特征指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招数);景观空间构型特征指标(聚集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和景观连接度特征指标(连通性指数和网络环度指数)的指标体系。 基于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利用南京市1988年、1995年、2003年三期TM影像解译属性数据库,对南京市不同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以及整体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3年,南京市整体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及不同景观组分之间的变化明显。斑块数目明显增多,整体边界密度自1995年以来上升较快,分形维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下降趋势,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呈现上升趋势。南京市的景观格局优势度越来越小,斑块间的面积差异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演化上分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