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阅读正常句子的时间。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并且围绕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来的。其中,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问题,汉语阅读中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发音干扰解释中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特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那么这些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值得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中认为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那么这些相似性表征信息的数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以精密的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围绕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开展三项研究,系统地探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
研究一主要考察“何时发生(When)”这一问题(实验1),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实时地记录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由于绕口令效应与语音密切相关,而相比于默读而言,语音在朗读中的影响可能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语音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澄清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同时操纵了句子类型(绕口令和控制句)和阅读方式(朗读和默读)两个变量,进一步考察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的结果发现朗读时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阶段开始产生直到句子整合阶段。而默读时绕口令效应出现的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
研究二主要从发音干扰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发音干扰的解释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表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因此研究二将从发音位置(实验2)和发音类型(实验3)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因素。实验2操纵音素重叠的位置(声母重叠,韵母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了不同音素重叠的位置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声母重叠和韵母重叠两种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速度均显著更慢,注视时间更长。并且,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韵母重叠比声母重叠产生的干扰更大。实验3操纵音素重叠的类型(相同音素重叠,相似音素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在不同音素重叠的类型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相同音素重叠和相似音素重叠都产生了显著的绕口令效应,即读者在相似音素和相同音素重叠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时间更长。而相同音素与相似音素所产生的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没有显著差别。
研究三则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研究三主要操纵了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考察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4和实验5)。实验4操纵连续音素重叠的次数(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重叠12个字),考察了随着音素重叠次数的增加,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重叠2个字和重叠4个字相比,读者在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上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整体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逐渐变慢,注视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考虑到在自然的绕口令句子中,连续的音素重叠中往往会插入一些语音无关字,因此在实验5还操纵了间隔的音素重叠这一变量(间隔0个语音无关字、间隔1个语音无关字、间隔2个语音无关字、间隔3个语音无关字),从而考察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间隔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并且这种显著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著变化。
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如下:
(1)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发现说明: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绕口令效应,且不同阅读方式下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时程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默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才开始出现,直到句子整合阶段;对于朗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到句子整合阶段一直存在。
(2)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发音干扰以及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
首先,从发音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会受到音素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的影响。韵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大于声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且这种干扰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相同音素和相似音素所诱发的绕口令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强度还会受到音素重叠的数量的影响。音素重叠次数越多,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就越大,对读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多。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汉语绕口令效应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此外,语音无关字数的插入会降低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至少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就会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3)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说明语音在汉语阅读中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汉语阅读中也会受到精细的语音表征的影响(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另一方面,汉语阅读中语音信息的影响出现的较晚,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但影响比较持久,一直到句子的理解与整合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模型。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阅读正常句子的时间。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并且围绕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来的。其中,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问题,汉语阅读中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发音干扰解释中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特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那么这些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值得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中认为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那么这些相似性表征信息的数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以精密的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围绕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开展三项研究,系统地探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
研究一主要考察“何时发生(When)”这一问题(实验1),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实时地记录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由于绕口令效应与语音密切相关,而相比于默读而言,语音在朗读中的影响可能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语音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澄清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同时操纵了句子类型(绕口令和控制句)和阅读方式(朗读和默读)两个变量,进一步考察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的结果发现朗读时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阶段开始产生直到句子整合阶段。而默读时绕口令效应出现的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
研究二主要从发音干扰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发音干扰的解释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表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因此研究二将从发音位置(实验2)和发音类型(实验3)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因素。实验2操纵音素重叠的位置(声母重叠,韵母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了不同音素重叠的位置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声母重叠和韵母重叠两种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速度均显著更慢,注视时间更长。并且,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韵母重叠比声母重叠产生的干扰更大。实验3操纵音素重叠的类型(相同音素重叠,相似音素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在不同音素重叠的类型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相同音素重叠和相似音素重叠都产生了显著的绕口令效应,即读者在相似音素和相同音素重叠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时间更长。而相同音素与相似音素所产生的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没有显著差别。
研究三则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研究三主要操纵了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考察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4和实验5)。实验4操纵连续音素重叠的次数(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重叠12个字),考察了随着音素重叠次数的增加,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重叠2个字和重叠4个字相比,读者在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上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整体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逐渐变慢,注视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考虑到在自然的绕口令句子中,连续的音素重叠中往往会插入一些语音无关字,因此在实验5还操纵了间隔的音素重叠这一变量(间隔0个语音无关字、间隔1个语音无关字、间隔2个语音无关字、间隔3个语音无关字),从而考察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间隔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并且这种显著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著变化。
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如下:
(1)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发现说明: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绕口令效应,且不同阅读方式下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时程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默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才开始出现,直到句子整合阶段;对于朗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到句子整合阶段一直存在。
(2)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发音干扰以及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
首先,从发音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会受到音素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的影响。韵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大于声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且这种干扰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相同音素和相似音素所诱发的绕口令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强度还会受到音素重叠的数量的影响。音素重叠次数越多,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就越大,对读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多。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汉语绕口令效应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此外,语音无关字数的插入会降低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至少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就会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3)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说明语音在汉语阅读中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汉语阅读中也会受到精细的语音表征的影响(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另一方面,汉语阅读中语音信息的影响出现的较晚,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但影响比较持久,一直到句子的理解与整合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