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眼动研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ly52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阅读正常句子的时间。目前,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汉语,都证实了绕口令效应的存在,并且围绕绕口令效应“是什么(What)”;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以及“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的研究发现都是基于英语绕口令的研究得出来的。其中,关于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问题,汉语阅读中还缺少直接的证据。关于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发音干扰解释中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特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那么这些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值得进一步澄清;另一方面研究者提出的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中认为相似或者重叠的语音表征会储存在工作记忆中,那么这些相似性表征信息的数量是如何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值得探索的重要方面。因此,本研究将以精密的眼动仪为研究工具,围绕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的问题开展三项研究,系统地探讨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
  研究一主要考察“何时发生(When)”这一问题(实验1),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实时地记录在认知加工的不同阶段,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由于绕口令效应与语音密切相关,而相比于默读而言,语音在朗读中的影响可能更大。以往的研究也发现语音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影响存在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澄清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同时操纵了句子类型(绕口令和控制句)和阅读方式(朗读和默读)两个变量,进一步考察绕口令效应发生的时间进程问题。实验1的结果发现朗读时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阶段开始产生直到句子整合阶段。而默读时绕口令效应出现的相对较晚,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
  研究二主要从发音干扰的角度出发,探讨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发音干扰的解释认为自动激活的发音表征涉及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因此研究二将从发音位置(实验2)和发音类型(实验3)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因素。实验2操纵音素重叠的位置(声母重叠,韵母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了不同音素重叠的位置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控制条件相比,声母重叠和韵母重叠两种条件下读者的阅读速度均显著更慢,注视时间更长。并且,在词汇加工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韵母重叠比声母重叠产生的干扰更大。实验3操纵音素重叠的类型(相同音素重叠,相似音素重叠和控制条件)这一变量,考察在不同音素重叠的类型上,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相同音素重叠和相似音素重叠都产生了显著的绕口令效应,即读者在相似音素和相同音素重叠条件下的阅读速度更慢,注视时间更长。而相同音素与相似音素所产生的绕口令效应的干扰程度没有显著差别。
  研究三则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索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问题。研究三主要操纵了音素重叠的次数这一变量,考察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4和实验5)。实验4操纵连续音素重叠的次数(重叠2个字、重叠4个字、重叠8个字,重叠12个字),考察了随着音素重叠次数的增加,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与重叠2个字和重叠4个字相比,读者在重叠8个字和重叠12个字上的注视时间更长,且注视时间的差异主要出现在词汇加工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整体的数据呈现出随着音素重叠字数的增加,读者的阅读速度逐渐变慢,注视时间逐渐增加的趋势。考虑到在自然的绕口令句子中,连续的音素重叠中往往会插入一些语音无关字,因此在实验5还操纵了间隔的音素重叠这一变量(间隔0个语音无关字、间隔1个语音无关字、间隔2个语音无关字、间隔3个语音无关字),从而考察随着语音无关字的加入,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在绕口令中插入语音无关的字会影响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随着间隔字数的增加,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会逐渐下降,并且这种显著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词汇识别的晚期和句子整合阶段。从三种间隔条件与无间隔条件的对比来看,至少在绕口令中要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才能诱发绕口令效应强度的显著变化。
  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结论如下:
  (1)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何时发生(When)”的发现说明:汉语阅读中存在稳定的绕口令效应,且不同阅读方式下绕口令效应的发生时程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默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才开始出现,直到句子整合阶段;对于朗读来说,绕口令效应从早期的词汇识别到句子整合阶段一直存在。
  (2)关于汉语绕口令效应“如何发生(How)”的研究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发音干扰以及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解释。
  首先,从发音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发生会受到音素的发音特征,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的影响。韵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所产生的干扰大于声母重叠的绕口令效应,且这种干扰主要出现在晚期的句子整合阶段。相同音素和相似音素所诱发的绕口令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其次,从语音工作记忆干扰的角度来看,汉语绕口令效应发生的强度还会受到音素重叠的数量的影响。音素重叠次数越多,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就越大,对读者产生的干扰就越多。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汉语绕口令效应可能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累加的趋势。此外,语音无关字数的插入会降低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且至少插入3个语音无关的字就会对汉语绕口令效应的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3)汉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特点说明语音在汉语阅读中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汉语阅读中也会受到精细的语音表征的影响(如发音位置和发音方式等),另一方面,汉语阅读中语音信息的影响出现的较晚,主要在词汇加工的晚期,但影响比较持久,一直到句子的理解与整合阶段。基于以上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汉语句子阅读中绕口令效应的认知加工模型。
其他文献
共情是一个人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情感的过程。疼痛共情被称作为对他人疼痛的“感同身受”(孟景等,2010),是一种典型的共情。疼痛共情不仅可以增强亲社会行为,促进人际关系,对个体的生存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实许多因素会影响疼痛共情,其中被总结为三种:疼痛者因素,观察者因素,疼痛者与观察者的关系(孟景等,2010)。本研究从疼痛者与观察者的关系入手,选取疼痛者与观察者关系之一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
走神是注意从当前任务或者外部事件转移到内部自发的思维和情感的一种现象。消极情绪,亦称负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绪。已有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注意过程,但消极情绪是否会影响走神,以及如何影响走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个问卷调查和两个实验研究,结合生理多导仪,深入探讨消极情绪对走神的影响。研究一采用王寅谊《心智游移频率问卷》和《正负性情绪
学位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对中央凹处当前注视位置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也可以对右侧副中央凹处的部分信息进行预视。在中文阅读领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了形旁和声旁的预视效益,但是对于两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相对作用大小还未有一个一致结论。在现代汉语中,超过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通常由一个提供语义线索的形旁和一个提供语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这一特点使得形声字成为研究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信息加工的绝佳材料。而
学位
社会排斥普遍存在于社交场景中,会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探索其产生机制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然而前人的多数研究仅集中于社会排斥情景下的某一个角色(社会排斥遭受者或者观察者),很少有同时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进行探索,这对于实验结果的推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投球范式,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使用更适合社会交互研究的技
学位
空间中存在多种线索,人类在巡航过程中如何利用线索进行再定向一直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几年关于再定向的研究主要关注视觉线索中几何线索和特征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视觉线索(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一些听觉的再定向研究发现,人类可以使用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进行再定向。但是,关于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视觉和听觉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进行本项研究。
学位
在社会交互情境中,涉及多个个体以协调的方式形成合作群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群体层面特征的影响。人们如何处理复杂多样的群体特征信息来作为合作的依据?与此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情绪表达这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参考集成编码研究的思路,探究群体情绪表达感知对个体合作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三个部分的行为实验探究了群体的平均情绪表达和群体情绪表达的差异性对个体合作决策的影响。在视觉层面上
学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发布和接触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好,这促进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不真实信息的频繁出现。在Twitter平台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假新闻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接触假新闻网站(Grinberg et al.,2019)。老年人对假新闻的辨别力研究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对象,旨在揭示老年人在假新闻辨别上的行为特
学位
青少年期一般指12岁到18岁,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和自杀的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重点。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杀意念作为整个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标志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而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会一直处于自杀、抑郁和精神障碍的风险中。由此可见,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
学位
在选择性信任的研究领域,幼儿通常表现出对教师的选择性信任。面对同为教师的信息提供者,教师的不同奖励和归因是否对幼儿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有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二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物质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三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努力归因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为了探究上述问
偏好是指当人们在对于结果或者事件进行选择时所作出的选择倾向性。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和结果表明了人们的偏好。偏好越稳定说明人们对于某个事情的选择会更坚定,积极的偏好会有利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但在人们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选择盲范式中的操纵与解释对偏好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实验。实验1是探究选择盲范式中操纵对偏好的影响。随机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