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危机期间的奥俄关系,1908-1909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g11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德奥同盟国集团借机对塞尔维亚宣战,进而引发了一次全人类战争。中欧集团为何采取战争通牒这一最为极端的手段?这是否是它们想当然地举动呢?事实上,德奥集团之所以会施以战争通牒相威胁与1908年的波斯尼亚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波斯尼亚危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预演。波斯尼亚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柏林会议后,欧洲政治格局逐渐由多国均势状态向以英德为首的两极格局演变,奥匈帝国在逐渐形成的两极格局下,愈发觉得受制于德国,且随着英俄协定签订,俄国将扩展方向转向巴尔干地区,奥匈帝国进一步认识到奥俄可能性冲突的风险。奥匈帝国认为,要想在尚未稳定的欧洲两极体系下有所作为,必须挑起事端,寻找突破口,这样才有可能为本国获取利益。1907至1908年的一系列突发性事件为奥匈帝国实施破坏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计划实施的最佳选择场所就是奥匈帝国长期占据的波黑两省。因为两省长期以来一直是奥匈帝国统治集团的图谋之地,加之奥匈帝国无力从事海外扩张,因此,也只能将目标放在与其邻近的巴尔干地区。本文将以奥俄两个巴尔干主导国为主线,着重分析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围绕两国博弈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态度。全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波黑问题历史演化进程与奥俄两国各异的地缘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英俄协定签订对奥国的刺激作用以及奥国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实施吞并计划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为波斯尼亚危机的发生。这部分主要阐述奥国自拉响波黑危机的导火索至正式实施吞并危机期间的一系列准备,其中还涉及世界外交史上至今仍是个谜团的布赫劳会谈,并对会谈作一定的分析。第三部分为全文的重点,主要论述波斯尼亚危机爆发期间奥俄外交博弈,其中涉及奥俄两国对召开国际会议、争取保加利亚以及针对塞尔维亚这三方面的角逐。第四部分为波斯尼亚危机带来的影响。这部分着重强调波斯尼亚危机对危机过程中主要参与国的影响以及对国际政治秩序的影响,此外,还阐述了危机与一战爆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波斯尼亚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实际上向我们展示了国际政治环境中权力争斗的现实,个人的野心与国家贪欲的膨胀会增加国际冲突的危险性,特别是当体系结构下主要大国一旦怀有清除异己、力图获得国家利益最大化时,势必给整个人类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因此,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定,要求主要大国适当限制本国膨胀的权力,以合作与交流来替代武力冲突的激烈斗争,尽量以共赢的国际机制为依据,能够从人类冲突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其他文献
<正> 新时期文学在思想上的一个重要成就,是继承了鲁迅的传统,继续对国民性进行批判。而这种对国民性的再批判,由于自1928年“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以来认识的偏颇已经中断
针对高速列车车体的强度和疲劳损伤问题,对高速动车组车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和强度校核.结果表明,头车和中间车的最大应力均发生在车钩载荷施加附近的极小区域内,且应力值大
去年9月15日,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拉开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序幕。仅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的中小企业状况又如何呢?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仅20
话语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的媒介和手段。自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和"多元态势"的发展,正在消解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陷入知识失语、角色失语、公信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经验,我认为在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学讲计划",要注重自学问题的设计。自学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
<正> 我国首批4家私人博物馆今年相继开馆,为老北京城又添一道新的风景。但它们能否自力更生、健康成长,尚有待实践的检验。新年伊始,冒着隆冬的严寒,京城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摔跤运动是两人直接接触徒手进行角斗的格斗类项目,其强度大,对抗性强、动作复杂多变、具有不规则的突然性等特点,因此,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员损伤。在第二十八、
乙酰羟酸合酶(AHAS)抑制剂类除草剂已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然而使用过程中可能对部分敏感农作物产生药害,因此创制对不同类别除草剂具有抗性的一系列作物新品种至关重要。本文
按照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在中大比例尺勘探数据的基础上,全国分省分预测工作区,对不同铜矿预测类型分别按预测深度、预测可靠程度、可利用性,圈定全国铜矿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