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共同担保之内部追偿证成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MA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保是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手段。混合共同担保因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分属物权法与债权法,所涉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导致平衡各民事主体的权益更为困难。中国立法对混合共同担保之内部追偿的规定存在前后不一之处,学界与实务界对担保人内部是否应允许追偿也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本文从中国对混合共同担保中担保人内部追偿的立法出发,梳理相关法律规范前后的变化。发现《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明确肯定担保人间可以进行内部追偿,但其后出台的《物权法》第176条却对该权利不置可否。已公开的《民法典(草案)》也未对担保人内部是否可以相互追偿这一问题予以明确。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19年末在《九民纪要》中明确在当事人无约定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对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要求向其他担保人追偿的主张不予支持。但《九民纪要》也同时肯定了担保人的约定内部追偿权。而是否应规定担保人的法定内部追偿权,需通过现状观察后究其立法困境并展开探讨。
  通过对《物权法》出台后《九民纪要》公布前,相关司法判例的裁判结果、所援引的实体法条文以及裁判法理依据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了混合共同担保的内部追偿在中国司法实务中裁判结果常年不一、不同法官对法条有不同援引与适用以及裁判理由角度不一的现象。继而对学界的不同观点之论据进行归纳比较,明晰了担保人法定内部追偿权的立法困境主要为担保人之间是否存在追偿法律基础、追偿是否有价值支撑以及追偿是否与担保法体系相符等。
  明晰混合共同担保内部追偿的现状与困境后,本文先为内部追偿权找寻立法价值支撑,发现肯定担保人之间可以内部追偿自始至终都符合担保人的内心真意,不违背民法意思自治精神;不仅使混合共同担保中各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得以合理分配且起到衡平作用,达到实质公平;还能有效防范债权人在实现债权时恣意滥用其自主选择权而引发诚信危机。再从混合共同担保制度自身视察,规定担保人的法定内部追偿权不仅可以切实保护保证人与物上担保人的利益,平衡担保人的担责风险,且利于实现混合共同担保制度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的设立宗旨。最后为法定内部追偿寻求权源供给,发现内部追偿权以不当得利与代位追偿为请求基础均存在弊端,唯连带债务关系既从混合共同担保自身出发,又能充分使担保人据之追偿。担保人担责后所生法律效果之规定证明了担保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存在。满足连带债务关系成立之构成要件,顺应域外学界与实务界所呈现之突破连带债务关系成立法定性限制的趋势,混合共同担保中的担保人得以推定适用连带债务关系进行相互追偿。
  最后,结合当下《民法典》编纂的立法时节,建议在规范混合共同担保制度的法律条款中,明确规定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承担担保责任后,有权向债务人追偿,也有权要求其他担保人清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
其他文献
摘要: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为彻底征服中国,日军不仅在华北、华东地区接连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此外为巩固殖民统治,在占领区内日军先后扶植多个伪政权组织。华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组建的伪军——“华北治安军”具有一系列不同于同时期其他伪军组织的鲜明特点,本文拟通过分析这一伪军组织,使对伪“华北治安军”及同时期的抗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华北治安军;齐燮元
期刊
本文以柏拉图的《米诺斯或论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并结合柏拉图的其他对话试图解释《米诺斯》的内涵,证明《米诺斯》其实是一部结构精巧、内容精深的对话,同时将尽力阐释文中关于法的三次定义的内涵及其与米诺斯神话的关联。
  引言部分交待了《米诺斯》的研究意义与真伪问题。研究意义主要是对四部一手文献(《米诺斯》、《法义》、《回忆苏格拉底》、《克里同》)进行比较,寻找文本之间的关联与矛盾。真伪问题则主要梳理了19世纪以来相关的二手文献,发现20世纪中期之前的西方学者大多倾向于把《米诺斯》判为伪作,
案件的执行质量,关乎民众对司法工作质量的认可。中国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机制作为解决“执行难”的重要方式,在2002年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尝试,现阶段被广泛运用于执行领域,在提高案件执行质量和效率上取得良好成效,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被赞誉为“老赖克星”。但是,这一机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局限性:联合惩戒措施违反比例原则,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和赔偿机制,离完全解决“执行难”的预期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引起了法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目前并无法律条款对该制度的名称及具体含义做出明确界定,学界存在“整体论”
自清朝乾隆年间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移民涌入和长江航道的开辟,重庆的商品经济发展得十分迅速。重庆城内涌现出了名目繁多的由工商业者组建的行帮组织,几乎遍布了重庆的各行各业,对重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这些行帮组织制定的行规,不仅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行为规范,甚至影响到司法领域,成为了地方政府审理案件时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查阅清代巴县档案,共收集到15则行规,并从1517个涉行帮案件中收集整理出110个相对完整的案例。运用这些档案史料,试图探究行规在清代重庆地区的司法审判中能否作为一种
20世纪以来,计算机出现并迅速普及,公民个人信息中蕴含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利益,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交流共享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存在众多信息安全隐患。如今,信息安全不仅关乎国防、政务、商业、金融,对每个公民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公民的银行账户信息、支付密码都是不能泄露的。然而“人肉搜索”“钓鱼网站”等现象愈演愈烈,不仅给个人造成精神损害,更可能直接导致受害人的财产损失。更有不法分子将他人的个人信息非法加工,通过网页浏览记录分析
随着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的铺开,人民陪审员的职权改革系列问题成为实务及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传统人民陪审员职权模式下,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日益严重,致使人民陪审员在参审过程中没有发挥实质参审作用,为扭转“陪审员虚设”之现象,通过将法官与人民陪审员的权力进行分离的方式,开展了此次职权改革,旨在改变当下人民陪审员职权虚化的现状,以期更好的发挥人民陪审员作用。实践表明,该次职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集中体现在人民陪审员的职责分工、权力分配上,较之于原有模式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不仅使人民陪审员的地位更加符合
作为认识因素的“明知”既是“希望或放任”判定的基础,也是犯罪故意认定的基础、前提。故,“明知”是整个犯罪故意认定的起点,学术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是司法实践争议的焦点,为此,理论界与实务界均作出许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但观点各一、尚未形成统一体系。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系统、具体的厘清“明知”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明知”的内容及认定标准,解决理论争议与司法难点。对此,本文拟从“明知”的相关范畴、事实要素、价值要素、程度要素、司法认定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更好地完善理论、指导实践。
  本文共分为
随着人类深海勘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海海底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逐渐为人所知,国际海底区域成为了人类新的“开垦”区。大陆架制度的确立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为国际海底区域活动奠定了国际法基础。为了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各国必须遵守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对“区域”资源施行平行开发制,担保国制度因此应运而生。在“区域”环境保护方面,不仅有《公约》、管理局探矿勘探规章以及《开采规章草案》等专门性国际立法,还存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生物多样性公约》等重要国际环保条约规定了“区域”内担保国的环境保护义务与损害赔
公共财政模式下,纳税主体包含国家的全体公民,即所有公民均须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纳税义务。现代预算国家中,公民的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作为政府资金的提供者,公民应当参与到预算管理活动中。时至今日,中国公共预算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公民纳税人意识不断增强,同时由于地方政府预算更加贴近公民的切身利益,“公民参与”理念也进入了地方预算领域,一些地方政府把预算公民参与制度作为提高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选择,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尝试。然而,实践过程中,行政主体为主导的,自上而下进行的探索式改革并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化
中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民法总则》中获得了法人身份,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城镇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法人、机关法人共同隶属于特别法人类型。此次身份确认,虽然结束了其在过去几十年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的混沌局面,但是并没有为如何对其进行治理提供详细具体的指引。眼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现状问题累累,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的制定出台困难重重。恰又时值农村的集体产权改革全速推进之际,构建集体经济组织的治理方案,已成为打通集体改革最后一公里迫切需要跨越的障碍。正因如此,本文立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