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河河口区稻田生态系统是海陆交错带,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辽东湾水体重要的氮、磷输送源。稻田退水沟渠具有线性湿地的特征与毗邻湿地系统以一种脱氮除磷成本低、效果佳、适用性强的农业面源污染过程阻控技术,受到广泛的应用。但沟渠与湿地净化效果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室构建沟渠、湿地模拟系统,围绕沟渠本构特征;湿地不同水力条件;沟渠—湿地联合技术,对稻田退水氮、磷的净化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主要的成果如下:首先,选取不同植物与基质组合,构建不同类型沟渠系统,验证沟渠本构特征对氮、磷阻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植物的存在的生态沟渠对氮、磷净化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沟渠系统,不同植物对氮素污染物去除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菖蒲,长苞香蒲,水葱;对磷去除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菖蒲,长苞香蒲,水葱;沟渠基质的改良促进了生态沟渠净化效果,不同基质对氮素污染物去除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细沙土混合,煤渣土混合,土壤基质;对磷去除效果从高到低顺序为:煤渣土混合,细沙土混合,土壤;在沟渠建设中宜根据主导污染物选择适合的基质及植物组合对沟渠进行改造,针对氮素为主导污染物,建议细沙土混合作为基质,菖蒲作为植物;对磷素为主导污染物以煤渣土混合作为基质,菖蒲作为植物。其次,通过改变湿地水位梯度及水力停留时间,间接改变水力负荷,研究不同水力条件下湿地对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功能受水力条件影响;湿地水位深度控制为10~15cm之间,水力停留时间控制在6d左右,此时湿地对氮、磷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最后,在沟渠与湿地单体试验的基础上,研究沟渠—湿地联合系统在进水浓度负荷改变的条件下对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联合系统在低浓度进水条件下,沟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宜过长,系统中沟渠主要发挥排水功能,以湿地作为主要的净化单元;对于各类污染物在沟渠水力停留时间过长的情况下,不但增加沟渠污染负荷,不利于快速排水而且还会影响湿地功能的发挥,甚至对湿地植物生长及系统完整性造成影响。联合系统在中浓度进水条件下,以保证沟渠排水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延长沟渠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湿地对污染物快速高效去除。综合分析,沟渠停留时间以12h左右为宜。在高浓度进水条件下,沟渠停留时间的不足会造成湿地污染负荷过大,不利于系统整体平衡发挥,在保证沟渠排水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其停留时间,以24h为宜,可有效发挥沟渠—湿地联合系统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