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基因、环境、免疫反应等共同诱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D的发病因素之一,恢复紊乱肠道菌群已成为防治IBD的研究热点。肠炎宁主要由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等中药组成,临床研究显示单用或联用肠炎宁对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疗效,但治疗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IBD动物模型初步探索肠炎宁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机制及其对肠道菌群影响。研究方法雄性C57BL/6 SPF级小鼠自由饮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7天建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SPF级健康SD雄性大鼠麻醉状态下直肠灌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60 mg/kg)诱导克罗恩病模型。分别建立两种模型后,给予不同剂量肠炎宁片、肠炎宁颗粒、柳氮磺胺吡啶灌胃治疗7天。通过评估小鼠/大鼠体重、存活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病理组织评分等指标来评价上述药物对炎症性肠病症状的缓解作用。基于细菌16S r RNA基因V3-V4可变区,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探究药物对IBD小鼠/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明确各药物干预组中的优势菌属。研究结果1.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体重减轻、DAI评分及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001),肠炎宁片与颗粒均可缓解小鼠体重减轻状况,恢复结肠长度,保护小鼠结肠组织结构,降低小鼠DAI和病理学评分,肠炎宁颗粒效果较优。肠炎宁片剂与颗粒通过刺激Verrucomicrobia、Firmicutes、Lactobacillus、Akkermansia、Porphyromonadaceae_unclassified等菌生长,抑制Proteobacteria、Deferribacteres、Escherichia、Bacteroides的生长来调节肠道菌群状态,促进其恢复稳态。2.TNBS诱导的IBD大鼠模型体重增率显著降低,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P<0.0001),结肠组织溃疡、坏死症状严重。肠炎宁片与颗粒均可改善TNBS诱导IBD大鼠肠梗阻情况,缩小溃疡面积,降低病理学评分,但在体重、结肠长度方面未表现出明显的改善作用。肠炎宁片与颗粒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有所恢复,且通过升高Firmicutes、Verrucomicrobia、Lachnospiraceae_NK4A136、Akkermansia、Lactobacillus等菌的相对丰度,降低Bacteroidetes丰度来调节TNBS诱导的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研究结论综上,肠炎宁可明显改善IBD模型动物的生存质量,缓解肠道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水肿、溃疡、坏死,减少病变结肠黏膜中炎症细胞浸润,促进黏膜愈合,说明肠炎宁对IB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增加IBD模型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恢复菌群紊乱。本文也为肠炎宁在治疗IBD应用提供实验证据,对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