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收入差距也同样迅速拉开。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就引起了一些关注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国外学者的注意。进入九十年代后期,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种种问题不仅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兴趣而且也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由于不同学者所处的环境差异,形成了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因此英文文献与中文文献关于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论述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各自研究的独特性。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发现,英文文献主要集中对中国收入差距进行定量分析,并且在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的同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以促进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中文文献中对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更为细致,不仅对收入差距进行定量分析而且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讨论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是否过大,是否出现两极分化。并且从体制内的观察角度更为具体的研究中国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以及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英文文献中关于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判断基本一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基尼系数从改革初的0.2以下上升到目前的0.4以上。其中对收入差距影响最大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在中英文文献的分析中,制度对于改革后城乡收入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形成的影响被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制度缺陷被认为是阻碍市场自发调节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其中户籍制度和“剪刀差”政策被认为是形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之后外资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外资的进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吸引外资的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增长幅度,进而加深了地区收入差距。至于个人收入差距的形成,人力资本的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城市内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部分工人收入水平迅速下降,外资的进入使技术工人工资增加而非技术工人工资水平下降。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收入差距是由Gustafsson开创的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中文文献中尚未出现这方面的研究。Gustafsson的研究显示中国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主要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处于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收入状况较差而东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则较为富裕。因此位置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收入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收入分配问题的国际比较,英文文献的研究也走在了前面。英文文献通过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比较更深入的分析中国目前的状况,通过与印度、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的比较分析,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参考。中文文献中关于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体现了国内学者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即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并提出政策建议。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投资以及产业结构都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至于究竟是应该走“先增长,后分配”还是“先分配,后增长”的模式,仍然是中文文献中一个争论的焦点。虽然英文文献中对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某些分析过于技术化,而忽视了数量分析的现实意义,但是英文文献中所使用的先进的计量方法,和独特的观察视角,给中国收入差距分配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