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86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在德国诞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的历程,步入了产业周期的成熟阶段。相比之下,我国虽然早在建国之初就建立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直到2001年以后,我国的汽车产业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借鉴发达国家汽车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迈向产业发展的前沿,是政府规制与产业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其中,对集聚经济以及竞争程度的关注,尤为突出,学术界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突破了以传统的SCP范式和ES范式为代表的结构的方法,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反要素需求函数的分析框架,基于我国汽车产业1997-2003年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分析我国汽车产业集聚经济与要素生产率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并使用系统估计方法的完全信息极大似然估计法(Full Information Maximum Likelihood,FIML)实证分析了集聚经济对我国汽车产业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同时,运用Panzar和Rosse模型,基于我国汽车产业16家上市整车制造商2007-2010年的年报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整车市场的竞争程度,并分析了竞争程度对汽车产业整车制造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的汽车产业中,集聚经济与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资本生产率负相关。另一方面,竞争程度在2007-2010年期间,与整车制造商的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由此得出了经济集聚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特定的发展阶段,竞争程度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反而可能有消极作用的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殊性,认为西方经济学传统的主流派理论,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实,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汽车产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