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化研究中,眼睛和耳朵的斗争终将听觉摆在了次要的位置,然而,视觉霸权和长期以来忽视听觉的结果却是文化研究结构上的不平衡以及听觉文化的不健康发展。鉴于听觉的重要性以及听觉文化在当代文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地位,有必要将大众的视野重新拉回到听觉文化中来。在数字传媒这个新的语境下,听觉文化有了新的形式和新的表征方式。人类数字技术的进步丰富了听觉文化的形式,进而带给了人们生活的便利、娱乐、享受和购买欲望;在这些形式背后则饱含着听觉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消费、拼贴等特性,以至于导致了听觉主体的群落、主体听觉空间发生新的划分等。从而在听觉文化中不免产生了影响其发展的诸多问题,因而走出听觉困境,回归自然的听觉冲动,缓解过度使用耳朵的疲劳,还听觉自由就成为当下听觉文化的精神诉求。更重要的是,务必建立起中国本土听觉文化研究表述话语。本文共五章,引言部分从“文化”谈起,概述听觉文化的研究起源,并对国内外目前的听觉文化研究现状做了简单梳理。具体在听觉和视觉的对比中凸显听觉的历史地位,介绍了国内外对于听觉、听觉文化的态度和研究现状,以及在数字传媒语境下听觉文化的新境遇中呼吁对听觉文化的重视。第一章内容主要集中在听觉和听觉文化的定义和意义阐释。首先从本体论意义上对听觉进行肯定。而后对听觉文化的定义进行梳理,展示了听觉文化从表现、复制到虚拟的三个历史形态阶段。第二章从对数字传媒及其特征介绍讲起,引入数字传媒时代的听觉文化。从最基本的数字声音,到结合了数字倾听机器之后的听觉文化新形式都更加的丰富和复杂。数字音乐、数字广播、数字电影以及手机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了听觉文化的新特征。在关键的听觉文化表征上,列举了声音的虚拟化、商业化之下的大众化与小众化共生、听觉文化的拼贴性、声音与主体的双向控制、听觉文化塑造的社会“新部落”和私人听觉空问与公共听觉空间的分离六个重要的部分。旨在为听觉文化梳理出数字传媒语境下的最突出表征。第三章以听觉文化中最具特点的随身听(泛化意义上,包括手机、数字移动电视、MP5、数字收音机等)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从随身听现象、随身听带来的地盘划分、随身听塑造的“听觉机器人”、随身听里的审美趣味和随身听里的欲望五个部分来进行分析。通过生动、丰富的例子说明了随身听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使用;随身听使用时带来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分划,人的异化;人和随身听中主客关系的模糊;听觉审美趣味的个性走向;寻求听觉欲望和听觉机器消费欲望等事实。不仅突出了随身听作为数字传媒之下听觉文化中个人倾听工具的特点、作用和优势,在大众生活中的地位,更在行文中点出听觉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下文铺垫。第四章则主要分析了数字传媒语境下听觉文化的困境:现代听觉无法找到听觉标志;大众多沉醉在感官听觉娱乐而忽视理性控制;在试图逃避过分的声音而躲进私人空间里去制造自己的声音这样的恶性循环中主客体地位的错位;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明确划分等四个大方面,说明当代听觉文化确实存在很大的发展障碍。第五章即针对第四章提出的困境试图找出解决和超越的方法。在声音本体价值及意义的追问上希望大众能回归到自然的聆听状态,走向自然的声音,在提升个人听觉素养的同时能够回归传统的听觉审美方式,并且在繁复的听觉空间中找到平衡点。在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的建构上,则希望学界更多的重视听觉文化研究,形成适合中国自己的听觉文化表述话语,笔者在噪音问题、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问题、安静地带的建立问题、声音技术和声音机器的创造革新问题、传媒和文化整合等问题上也尝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