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量词“张”作为现代汉语典型的个体量词之一,倍受广大学者关注。但是对量词“张”的研究还仅限于从单一的角度切入,或者研究它的演变情况,或者研究它的搭配情况,没有对量词“张”进行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探究。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是从“张”的“动作义”、“平面特征”、“二维特征”和“三维特征”等解释量词“张”的语义演变主要特点。若单从某一个角度对一种语言的演变进行解释,可能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结论。本文从历时和认知的角度对汉语量词“张”的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对量词“张”的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在“动作义”的基础之上,试从“状态义”对量词“张”的产生和演变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研究。(1)“张”的语义特征是什么?(2)“张”是如何从动词演变到量词的?(3)“张”的语义演变过程中的演变机制以及其结构调整经历了哪些阶段?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搜集语料例句,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的研究成果:首先本文是基于“张”的“动作义”的基础之上,分析语料,发现在“张”的演变过程中带有“状态义”的特征。其次,“张”的语义特征我们分为三个阶段:[+do],[+do,+state]和[-do,+state],以及[-do,-state]。最后,本文将阐述“张”所带有的“状态义”对其向量词的语义演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该语义特征在各个朝代的历时演变情况,并概括“张”所称谓对象的特点。从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张”在语法化过程中与名词和词在位置结构上的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张+名;张+名(引申):名+数+张;数+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