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物干预的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蛋白组学标志物的验证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hi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艾滋病无症状期是中西结合治疗干预的重要时期,深入探索此期中医的证候规律和特征,对提高中医的辨证论治水平、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前期使用iTRAQ技术筛选出的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患者显著的差异性蛋白的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技术进行进一步的临床验证,期望能获得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的特征性表达蛋白。同时予以艾复康胶囊联合HAART临床干预治疗后,观察随干预药物临床疗效变化,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相关特征性蛋白表达变化趋势和规律,对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相关疗效评价意义的特征性蛋白进行初步探索性研究。方法采集0周和使用艾复康胶囊联合HAART干预治疗48周的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健康对照组的静脉血,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对采集的血清标本中C3、C5、GPX、ApoD、Cytokeratin10、Fibronectin蛋白进行检测。再运用imageJ软件分析其灰度值,将每泳道所得出目的蛋白的灰度值与相应的白蛋白灰度值做比较,得出相对灰度值,然后将6种抗体中的健康对照组、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组用药前和用药48周的相对灰度值分别导入到GraphPad Prism 5软件中。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0.0软件进行统计学方法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正态分布资料。并用P<0.05标准作为差异性标准。结果1、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前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C3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前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前期使用iTRAQ技术筛选出的蛋白质的结果一致。2、艾滋病无症状期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前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C5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前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前期使用iTRAQ技术筛选出的蛋白质的结果一致。3、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药物干预后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CD4~+、CD8趋于稳定升高,CD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药物干预治疗4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病毒载量明显下降,且病毒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48周后同用药前进行比较,C5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48周表达呈上调趋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48周后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C5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48周表达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48周后同用药前进行比较,C3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48周表达呈上调趋势,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用药48周后同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C3蛋白在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用药48周表达下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3、C5可作为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的特异性表达蛋白,可能与其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和免疫反应等过程相关。2、C5蛋白表达变化水平同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中药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疗效趋势呈一致性,对于艾滋病无症状期中医热毒蕴结证患者的治疗具有临床疗效评价的意义。
其他文献
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而迫切.其内容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传授、性别角色的塑造、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授课、学科渗透、群体
我们对学生入学英语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我校十多年来新生的英语总体成绩经历了上升、下降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校扩大招生,下降速度加快,离散程度增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
物以稀为贵,擎天树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有量非常有限,因此其十分珍贵。本文就针对广西那坡县德隆乡的擎天树的培育做出分析,从德隆乡的自然条件入手,对擎天树的培育和造林技术进行阐
利用1981~2010年郴州10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赣州站经验系数计算,分析郴州市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及资源稳定性方面进行资源评估。结果表明:郴州
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农机监理所是最基层的农机监理部门,担负着农机的发牌、审验,农机驾驶员的考核、安全教育,农机事故故障处理等工作。农机
通过室内实验,对扶扬油层4口井329块岩心进行了微观孔隙结构和渗透特征研究。确定超前注水的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为原始地层压力的120%左右;超前注水合理注入量为地下孔隙体积的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