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优化鲟鱼工厂化养殖中的光周期、适宜饲料糖水平及投饲策略等相关问题,本研究采用动物营养学方法探讨了投饲频率和投饲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等的影响,确定了幼鱼的适宜投饲频率和适宜投饲率;研究了光周期对俄罗斯鲟摄食及生长的影响,以期探究俄罗斯鲟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适宜光周期;并探索了投饲频率与饲料糖水平对俄罗斯鲟生长和糖代谢等的影响,旨在通过合理的投饲策略,来提高鱼体对高糖饲料的利用率,达到节约蛋白质,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投饲频率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实验采用等量投饲法,共设置4个投饲频率(2次·d-1、3次·d-1、4次·d-1和6次·d-1,分别记为F2、F3、F4和F6组),投饲实验为期42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升高,饵料系数下降。其中,F6组增重率最高,为461.33%,但与F3组(409.67%)和F4组(443.3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相应地,F3、F4与F6组实验鱼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而F3、F4与F6组之间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F2组和F6组肥满度较低,且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此外,实验鱼脏体比和肝体比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升高,胰蛋白酶活性的差异则不显著;提高投饲频率还可降低鱼的氨氮排泄率,其中F6组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其它组。结果提示,适当增加投饲频率可提高俄罗斯鲟的消化酶活力,降低蛋白被用于能量代谢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幼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结合本实验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人工养殖鲟鱼幼鱼的投饲频率不低于4次·d-1为宜。2.光周期和投喂率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研究了两种光周期(自然光和全黑暗)和三种投饲率(饱食、85%饱食和70%饱食)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全黑暗条件下幼鱼的饵料系数、脏体比、肝体比、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较低(P<0.05)。而仅考虑投饲率情况下,俄罗斯鲟幼鱼增重率、饵料系数和肝体比随着投饲率的降低而下降(P<0.05),而蛋白酶活力则随投饲率的降低而显著升高(P<0.05)。其中,鱼体肥满度以85%饱食组最高,并显著高于饱食组(P<0.05)。与其他组相比,70%饱食组鱼体肥满度、脏体比、粗蛋白、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为最低(P<0.05),而水分含量最高(P<0.05)。饱食组和85%S饱食组的脏体比、粗蛋白、水分、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投饲率的下降,相对于自然光周期,全黑暗条件下鱼体肝体比逐渐减小(P<0.05)。饱食投喂条件下的幼鱼,全黑暗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然光组(P<0.05),随着投饲率下降,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幼鱼鱼体粗脂肪含量差异不再显著(P>0.05)。综合以上结果分析,适当降低投饲率不会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不宜低于85%饱食。与自然光周期相比,全黑暗处理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但投饲率较高时能够促进鱼体能量的储存。3.投饲频率和糖水平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肝脏糖代谢酶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采用等量投饲法,设置了两个投饲频率(2次·d-1和6次·d-1)和四种糖水平饲料(14%、21%、28%和35%),投饲周期为期56d。结果表明,较高投饲频率(6次·d-1)下,俄罗斯鲟幼鱼获得了最高的存活率和增重率,同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升高,水分含量则下降;肝脏果糖-6-磷酸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苹果酸酶等三种肝脏糖代谢酶活力均为最高;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血糖含量均最高,而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力最低。而仅考虑饲料糖水平的情况下,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俄罗斯鲟幼鱼增重率下降,且当饲料糖水平升至35%时,存活率也显著下降;相应地,鱼体水分则有所升高,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显著下降。但饲料糖水平达到28%时,鱼体粗脂肪显著升高,肝脏糖代谢酶活力均随饲糖水平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投喂频率和糖水平两个因素仅对存活率、增重率、体粗脂肪和血清甘油三酯等有明显的交互作用,表明饲喂较高糖水平饲料时,较高的投饲频率能够提高幼鱼的存活率,促进机体对高糖饲料的吸收利用,提高生长率。综上所述,在较高的投饲频率(如6次·d-1)下,俄罗斯鲟幼鱼饲料中的糖水平可提高到2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