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使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热点。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封闭、僵化、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泯灭了他们的灵性,压抑了他们的创造性,远落后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目前也成为我国课程改单的亮点。研究型课程的深入广泛开展,不可能不触及学科教学,而占据学科教学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已成为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认知型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它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指导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学化学认知型研究性学习是指立足于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以实现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或重组为目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学习活动,包括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判断和解释,有关规律和原理的探究,有关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改进,以及对有关因素和因果关系的认知等认知型研究活动。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增强实践和情感体验,激发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 本研究运用了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等有关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成果,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分析了认知型研究性学习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探究性、认知性等;创造性地构建了认知型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包括课堂准备策略和课堂教学过程策略。 为检验所建构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文设计准教学实验进行了实践探索,并采用问卷调查、成绩测试等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了检验,实验证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认知型研究性学习效果是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