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证权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ang36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人证言对案件审理与真相探明所起的关键作用,使得出庭作证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在现代法治国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很多国家同时又在一定的范围内赋予证人以拒绝作证的权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拒证权制度。拒证权可以关闭证据调查之路,阻碍对事实真相的发现,但是其蕴含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具有深厚的社会根源。证人作证难现象在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有部分是因为证人基于内心情感或者伦理上的难言之隐,如果强迫其出庭作证,很可能导致证人做虚假陈述,而误导司法机关对案件的查明。通过拒证权制度的建立,免除某些特殊证人的作证义务,有利于解决证人在面对作证义务与伦理情感的两难困境。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外,在结构上分为五章。 第一章对拒证权进行基本界定,从内涵、特征、性质和学理分类几个角度对拒证权进行解析。 第二章从比较法的视野出发,通过参考两大法系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拒证权的立法例,分析了其共性和差异。 第三章从宏观层面探讨拒证权存在的理论依据,从价值基础和法理依据两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正当性。 第四章围绕拒证权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论述,分别对基于避免自证其罪、身份关系、职业秘密和公务秘密而产生的拒证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解析。 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对我国拒证权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进而分析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诉讼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确立拒证权制度具备良好契机,最后对我国拒证权的建构的主体,程序提出立法建议。 笔者认为,我国可以在未来的立法中针对亟需保护的社会关系,建立基于身份关系、职务或业务秘密、公务秘密、避免自证其罪而产生的拒证权。同时,拒证权的适用也不应当是无限的和放任的,应充分考虑该权利的负面效应,在立法中对其予以限制。
其他文献
儒家生态观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思想家们所拥有的蕴涵着丰富而又深邃的生态智慧的中华传统优秀生态思想。早期儒家生态观以人为重,先秦儒家对于生物的关爱,根本上是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宋代理学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推动了儒家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儒家的生态思想也从初期的朴素生态观,发展完善成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成熟生态观。总体来看,儒家主要有“天
期刊
期刊
21世纪已成为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改变了传统信息的输出和接收路径,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使用新媒体发声。其影响也波及到了高校的课堂。但事实证明新媒体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它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表达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在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主流思想意识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牢牢把握话语权,这对于巩固高校主流意
学位
本文在引言中介绍了情事变更原则的概念,指出其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具体运用,旨在消除因情事变更所产生的不公平后果。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状况。重点论述了其在两大法系的具体演变与发展,并将其与英美法中的合同落空原则进行了比较。第二部分是关于情事变更原则的理论依据及其内容。重点论述了“诚信原则说”之所以成为情事变更原则之理论依据的原因。在本部分,还具体分析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