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翻译研究中出现了“文化转向”。是两股思潮的合力导致了这一转向,一是以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文化背景为内容进行研究;二是文化学的兴起和繁荣。“文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学研究的缺陷,将社会文化活动纳入了研究的视野。突破语言、突破文学的文化转向,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译学界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趋势下,翻译研究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间的孤立片段,相反,它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国际交往活动日趋频繁。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日益增强。作为中国官方信息对外交流的手段和媒介,外事翻译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事翻译成为国际交往活动参与者的眼睛、嘴巴和耳朵。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也对外事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对于其它文本,外事语篇中往往包含了更多含有文化因素的信息。外事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外事文本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应该着眼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手段和技巧,全面、准确地传达外事文本的文化涵义。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的意义和目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详细梳理了文化转向在中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产生与发展,着重介绍了翻译研究的发展、文化的定义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产生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该部分为本论文做了坚实的理论铺垫,使研究在这个基础上顺利进入到外事翻译语境中文化转向的探讨。
第三章详细分析了外事翻译的性质和作用、外事翻译的发展历史,以及外事翻译的分类和主要特点。
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具体探讨了外事翻译中的文化转向问题,指出了外事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因素,同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外事翻译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全面传达外事语篇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顺利转换过程。
第五章提出了三种用于移植外事语篇中文化因素的手段,即归化、异化和解释性翻译。
第六章是结论,包括对全文的总结,指出论文的主要贡献、论文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