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凝土韧性是表示混凝土在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它是衡量材料强度与变形的综合性能。我国对于混凝土弯曲韧性的评价主要以CECS13:2009为依据,该标准适用于钢纤维(Steelfiber,SF)混凝土。随着纤维混凝土应用日益广泛,建立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评价方法以及研究提高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聚丙烯纤维(Polypropylene fiber,PPF)混凝土、聚甲醛纤维(Polyformaldehydefiber,POMF)混凝土、聚丙烯腈纤维(Polyacrylonitrile fiber,PANF)混凝土、聚乙烯醇纤维(Polyvinyl-alcohol fiber,PVAF)混凝土、SF混凝土以及玻璃纤维(Glass fiber,GF)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2018)以及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耐碱玻璃纤维》(GB/T38143-2019)的制订,开展了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评价方法、常温和高温后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及微结构演变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欧洲RLIEM TC 162-TDF标准、美国ASTM-C1609标准、日本JSCE-SF4标准以及中国CECS13:2009四种常用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评价体系,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建立了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2018)以及国家标准《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耐碱玻璃纤维》(GB/T38143-2019)中有关合成纤维混凝土及玻璃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评价方法。(2)采用切口梁试验方法研究PPF混凝土、PVAF混凝土、POMF混凝土、PANF混凝土、SF混凝土以及GF混凝土弯曲韧性的纤维合理掺量。基于试验得到的荷载-位移曲线,探究切口梁跨中挠度(δ)与裂缝口张开位移(CMO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VAF、POMF、PPF对混凝土弯曲韧性提高的合理掺量范围为1.2kg/m3~1.5kg/m3,PANF对混凝土弯曲韧性提高的合理掺量范围为1.5 kg/m3~1.8 kg/m3;SF对混凝土弯曲韧性提高的合理掺量为体积掺量1%左右;GF对混凝土弯曲韧性提高的合理掺量为体积掺量1%左右。综合考虑6种纤维提高混凝土弯曲韧性性能由大到小排序:SF>GF>PVAF>POMF>PPF>PANF;δ与CMOD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可以用CMOD预测跨中挠度δ。(3)采用高温炉对PVAF混凝土、PANF混凝土、POMF混凝土、PPF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JZ)进行50℃、100℃、200℃、400℃的升温处理,探究合成纤维混凝土在高温后弯曲韧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纤维混凝土的等效抗弯强度feq1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纤维混凝土的等效抗弯强度feq2在不同温度下的发展趋势各不相同,但是各组纤维混凝土的feq1+feq2的值在5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4)利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实时微观加载测试系统,拉伸高温后纤维水泥砂浆试件,记录其荷载-位移曲线,并且同步观测纤维水泥砂浆试件在拉伸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在20~200℃时,PVAF试件和PPF试件的抗拉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200℃时,JZ试件、PVAF试件和PPF试件的强度存在一个反弹阶段。纤维在该阶段的增韧作用逐渐丧失,此时荷载-位移曲线包罗面积减小;当温度上升到500℃时,试件的抗拉强度出现下降的趋势,原先致密的结构逐渐变得疏松,强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