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语境下苗族节日的产业化问题研究——以湘黔地区“四月八”为例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821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人民群众世代相承的、与苗族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节日庆典活动,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中华传统节日的重要部分。苗族传统节日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性或元素,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是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在今天尤其具有旅游与经济的产业化价值。近年来,在贵州黔东和湘西苗族自治州等苗族聚居区,各级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已逐步将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予以项目化,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产业化集群中,开展保护和开发,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民族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使民族节日与产业科学融合,克服盲目性与过度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以苗族节日的产业化问题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民族节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从生产性保护和开发的视角进行研究,对苗族节日已经出现了直接或间接的产业融合现象予以剖析。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一是通过苗族地方经济的产业化浪潮,苗族节日在苗族产业项目中已经拓展出新的生命力,促进了自身及非遗衍生品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二是地方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苗族节日的非遗文化元素和功能价值,凝聚人气,搭建平台,推广品牌;三是苗族节日成为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链条节点,苗族节日及其衍生服务成为文化旅游的精神产品,促进了产业集群,并在地方政府塑造城市品牌、地理品牌、文化品牌、旅游品牌、产品品牌等品牌建设中,越来越发挥出积极的重要功用。  本文重点对苗族节日的产业融合特性展开分析、讨论,探求苗族节日在生产性保护方面所具有的多元价值和功能,引入管理学、营销策划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开展战略研究和品牌研究,对比研究国外夏威夷的地方节日和国内苗族地方节日,将苗族节日研究进入到战略规划引领层面,探析实现品牌化产业融合途径,分析节日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同时,有效推动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相关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具体的苗族节日案例,梳理苗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试图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上进行一定的理论创新,优化提升现有的保护理念与方法,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苗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苗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其他文献
学位
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初衷都是为了娱乐大众,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电影是公认的视听语言艺术,与电影相比,电视虽然同样具有视听语言的属性,但其艺术性却
美籍华裔学者叶维廉不仅在诗歌创作、诗歌翻译和比较文学研究三方面取得了卓然不斐的成就,在比较诗学理论和批评实践方面更是颇有建树,因而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