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言小说的翘楚之作,综合考察现有对两部作品的研究情况,传播与接受的比较还是空白。本文主要以《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研究对象,旨在比较两部作品在传播接受过程的异同,并分析背后的原因。本文将主体内容分为了四个部分:传播期待、传播动因、传播方式及传播概况、社会评价及接受。第一部分是传播期待,通过作者小说观念的比较,可以看到蒲松龄与纪昀都有一定的传播期待;从作者创作动机的比较上看,可分析出纪昀的传播期待高于蒲松龄。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作品的传播动因。首先是文学价值,在清代评价体系里,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价值体现虽各有侧重,但都促进了作品传播。其次是商业价值,相较《聊斋志异》而言,纪昀的身份地位为《阅微草堂笔记》的商业价值加分不少。最后是政治因素,劝善惩恶这一主题在《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都有一定的体现,符合清代统治阶层的口味,对两部作品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作品的传播方式及概况。首先是借阅传抄,在创作过程中, 《聊斋志异》主要是亲友之间的传抄, 《阅微草堂笔记》则以抄胥抄录为主;作品成型后, 《聊斋志异》的抄本较多,而《阅微草堂笔记》则尚在创作中就被书商私自刊刻,故抄本较少。其次是刊刻出版,本文将刊刻时间分为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后,分别探讨了各个时段的刊刻情况,并通过数量的比较,分析出作品在不同时期的接受情况。最后是影视戏曲改编,无论是戏曲还是新时期的影视作品, 《聊斋志异》的改编数量都要多于《阅微草堂笔记》。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作品的社会评价及接受情况。首先是正文评点,文章通过对两部作品评点数量、涵盖面及质量的比较,可以看到《聊斋志异》比《阅微草堂笔记》更受评点者的青睐。其次是作品评价,具体体现在序跋和著述里。序跋部分的评价主要以赞扬为主,著述中的评价则随时代变化有所不同。最后在仿作的比较上, 《聊斋志异》同样更受后世文人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