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扰QCD方法研究Bc→J/ψK的衰变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B介子工厂试验的顺利进行,B介子物理已经成为粒子物理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B介子的稀有衰变也为标准模型的检验、验证QCD理论、探索自身CP破坏和新物理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场所。在已经运行的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能够发现大量的Bs和Bc介子,因此研究Bc介子的稀有衰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从基本的低能有效理论开始,简单介绍了B介子衰变的一般理论,在对强子矩阵元的计算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李湘南等人提出的微扰QCD因子化法,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该方法主要是考虑了横向动量L的贡献,引入Sudakov形状因子。作者在PQCD理论框架基础上对Bc→J/ψK的衰变分支比进行了计算,在标准模型中,这个衰变只出现树图级的贡献,Bc→J/ψK衰变的分支比大约在(1-3)×10-4数量级上,大的分支比很容易在LHC-b试验中检测到。B介子的两体非轻衰变过程是粒子物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任何在理论上的突破都会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中所介绍的微扰QCD因子化方法在强子矩阵元精确计算方面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我们期待将来得到试验的检验。
其他文献
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是正确的关于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在QCD框架内,除通常的介子、重子外,还存在胶球、混杂态、多夸克态等新强子态。对强子的质量、衰变、产生等性质的研
学位
Cu-CeO_2材料能作为一系列重要反应(如:水煤气转化,低温氧化CO,除SOx等)的催化剂,同时Cu/CeO_2-YSZ作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还具有很好的抗碳沉积作用。但是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滞后,对Cu吸附CeO_2及Cu掺杂的CeO_2体系特性及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u-CeO_2体系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我们对Cu在理想纯净的CeO_2表面吸附及表面掺杂体系进
基于BESⅡ合作组,利用北京谱仪(BESⅡ)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收集的58MJ/ψ数据,对J/ψ→Λ(Λ)→pπ-(p)π+衰变道进行了分析,采用螺旋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衰变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