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Oryza sativa L.)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之一。稻瘟病(Pyricularia grisea sacc)是全世界水稻生产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利用抗病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本研究以抗瘟丝苗(携带Pi-bt(t)抗稻瘟病基因)和新银占(携带Pi-e(t)抗稻瘟病基因)为抗源,以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常规优质水稻品种为受体亲本,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方法相结合,开展抗稻瘟病基因聚合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用抗源抗瘟丝苗、新银占分别与受体亲本杂交、并利用受体亲本作轮回亲本回交获得各杂交组合的BC1群体,分别获得了23个抗瘟丝苗组合的BC1植株,27个抗新银占组合的BC1群体。   2、用与Pi-bt(t)和Pi-e(t)连锁的标记RM224和GDAP16对亲本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RM224和GDAP16在抗感亲本间均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率为80.65%。说明可以利用这两对标记在杂交育种后代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3、分析了标记RM224、GDAP16在BC1群体的遗传分离情况,表明:RM224、GDAP16表现为杂合型的单株数分别为161株和154株,表现为受体亲本型的单株数为139株和146株,符合理论比例1:1的分离。   4、用抗性基因的检测标记RM224和GDAP16对BC1群体进行跟踪选择,并进行田间接种验证,结果表明,RM224标记检测的结果与田间接种抗感表型的符合率达到89.9%,用GDAP16标记检测的结果与田间接种抗感表型的符合率达到85.9%。   5、用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的水稻稻瘟病广致病菌系ZC15和ZB13对BC1F1代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材料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水稻BC1F1代聚合育种材料对该两个稻瘟病广致病菌系具有一定的抗性。   本研究对稻瘟病的抗性育种研究规模较大,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通过分子标记对抗稻瘟病基因的进行辅助选择是有效的,为以后继续研究、获得遗传稳定物抗性基因聚合系和抗性品种打下了基础。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用了抗倒伏性有明显差异的4个恢复系和不育系,用不完全双列杂交,组成16个杂交组合。探讨了水稻茎秆性状与抗倒伏构成因素的关系,并对水稻进行了配合力分析和遗传率估算,
种子纯度是作物种子的主要质量指标,它对产量及产品品质均有直接而明显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多种纯度鉴定方法,如形态学鉴定,细胞学鉴定,种子蛋白及同工酶电泳,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发展,以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全面地阐述。本研究运用田间自然鉴定,细胞学鉴定和同工酶鉴定对陕油10号杂交种纯度进行检测,其研究结果如下:1.细胞学鉴定通过细胞学切片观察花蕾的发育情况
小麦白粉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对小麦抗白粉病Pm基因进行标记、定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有利于提高抗病育种效率。 来自野生二粒小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16,对我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