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程师职业群体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界定工程、工程师、职业与职业声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史的知识,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工程师职业群体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工程师起源于古代的工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一方面是理论科学家和应用科学家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工程师与工人的分化。工程师承担工程技术的设计任务,而将生产的实际操作任务给了工人。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工程师职业群体。他们既具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工程教育的发展,则为培养这样的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工程师职业群体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工程师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体,这一群体中有自己明确的伦理规范和相应的制度化的组织。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专业化,使得工程师群体内部也出现了分层,出现了职业的差异化,每一个技术门类便出现了一类工程师。工程师职业群体的分层与差异化,既有技术原因,又有非技术原因,经济发展状况、政策、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均对工程师群体内部的差异化产生重要影响。 工程师职业阶层内部的差异化,不仅形成了纵向的分层,而且发生了横向的密切联系。在现代条件下工程师的职业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职业网络体系。尽管从总体上看,工程师是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体,但随着技术的更替,不同类工程师的职业声望却是不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工程师是主角,职业声望就高;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工程师则成了主角,其职业声望也随之提高;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电子工程师、信息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生物工程师则成了主角,他们的职业声望也随其技术的社会地位提高而有所提高。技术更替是职业声望变迁的根本原因。职业声望的变迁,造成了不同职业的社会流动。 最后,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联系高考和就业制度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其他文献
西方哲学史上对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研究的逻辑进程,及当代计算机革命所引发的经典认知加工理论,是福多的模块理论的思想背景。模块理论是通过对人的认识特性的考察,在将人脑与计算
古代,日本通过学习、引进华夏文明,奠定了其文明的基础。明治维新后,日本又以欧美为榜样,在“求知识于世界”口号的指引下,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日本再次把握有利时机,使昔日的战败国成了今日的“亚洲凤凰”。 而今,当走在世界前列、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一向以模仿见长的日本感到茫然了——再没有现成的榜样可供模仿,先进技术的引进日益困难重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以及重技术、轻科学的传统受到极大挑战
当前技术联盟已成为现代企业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被誉为当代重要的组织创新形式之一。所谓技术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及其他组织联合致力于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带来了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领域的空前活跃。这种活跃气氛加速了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嬗变,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