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界定工程、工程师、职业与职业声望、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技术史的知识,从技术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工程师职业群体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工程师起源于古代的工匠。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一方面是理论科学家和应用科学家的分化,另一方面则是工程师与工人的分化。工程师承担工程技术的设计任务,而将生产的实际操作任务给了工人。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工程师职业群体。他们既具有实践经验,又有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工程教育的发展,则为培养这样的工程师奠定了基础。
工程师职业群体不仅具有共同的特征,工程师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体,这一群体中有自己明确的伦理规范和相应的制度化的组织。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技术的专业化,使得工程师群体内部也出现了分层,出现了职业的差异化,每一个技术门类便出现了一类工程师。工程师职业群体的分层与差异化,既有技术原因,又有非技术原因,经济发展状况、政策、文化因素、地理因素均对工程师群体内部的差异化产生重要影响。
工程师职业阶层内部的差异化,不仅形成了纵向的分层,而且发生了横向的密切联系。在现代条件下工程师的职业群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职业网络体系。尽管从总体上看,工程师是将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体,但随着技术的更替,不同类工程师的职业声望却是不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工程师是主角,职业声望就高;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工程师则成了主角,其职业声望也随之提高;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电子工程师、信息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生物工程师则成了主角,他们的职业声望也随其技术的社会地位提高而有所提高。技术更替是职业声望变迁的根本原因。职业声望的变迁,造成了不同职业的社会流动。
最后,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联系高考和就业制度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