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查干诺尔盆地为研究对象,在构造演化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盆地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对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铀成矿作用的控制及其影响。通过野外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以及样品测试分析和相关资料的综合整理,认为在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因受早、中、晚三期断层的控制而使盆地结构存在东西差异,东部为地堑式断陷结构,西部为箕状断陷结构;根据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和后期改造特征,可将盆地演化划分为盆地发育和后期改造2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发育阶段的断陷初始期、断陷扩张期、断陷稳定期、断陷萎缩期和断陷消亡期的演化特征;盆地充填后,在区域构造抬升背景下,全区缺失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沉积,致使含矿目的层伊敏组2-3段直接暴露于地表,并因西侧汗乌拉隆起的抬升使盆地西部含矿目的层发生掀斜而形成有利于铀成矿作用的构造斜坡区,进而发育了完善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水动力系统,为含铀氧化水的长期渗入创造了条件;受盆地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后期改造作用的影响,铀矿化类型存在南北差异,盆地南部古宁浑迪地段铀矿化以潜水氧化带型为主,而北部哈沙廷呼都格地段铀矿化则以局部性层间氧化带型为主;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出发,可将铀成矿作用划分为成矿期前、成矿期、成矿期后3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