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立交桥道路高杆照明失能眩光评价指标限值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178299)——“基于高动态图像技术的城市立交桥照明安全研究”的第三阶段研究内容。城市立交桥多采用高杆照明方式解决夜间通行问题,其多层次的立体空间结构可以实现车辆的连续多方向行驶,对缓解交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立交桥照明失能眩光评价指标相关研究,本文旨在提出适合于国内立交桥道路失能眩光的评价指标及其限值,这将对立交桥道路夜间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地立交桥类型统计,得出了最典型的三种立交桥类型,分别为分离式立交桥、苜蓿叶式立交桥和半定向式立交桥。通过实地调研、计算机模拟和主观评价确定出立交桥各部分道路失能眩光的评价指标为阈值增量TI和眩光值GR。实地调研选定了天津、北京、武汉、邯郸、郑州、重庆、成都、上海等八座国内立交桥较多的城市。运用高动态范围图像技术对8个城市中17座立交桥的34个测试点位进行道路光度参数测量,通过计算得出每个点位的阈值增量TI值和眩光值GR值。本文采用DIALux照明设计软件主要针对半定向式立交桥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合本课题上一阶段研究成果对苜蓿叶式立交桥的模拟,基本完成了三种典型形式立交桥的参数模型构建。模拟结果表明,在满足立交桥道路照明标准的前提下,TI值和GR值均大于普通道路眩光标准值。针对实测和模拟中TI、GR值普遍高于标准值的情况,本文采用语义差别法对实测的34个立交桥高杆照明场景进行主观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与GR均与主观评价失能眩光感受具有高度相关性,说明阈值增量和眩光值都可以作为立交桥道路高杆照明方式失能眩光评价指标。主线和跨线部位适宜采用阈值增量TI作为其失能眩光评价指标,而匝道部位则更适合采用眩光值GR作为其失能眩光评价指标。
其他文献
该论文对钢材料本身进行认真地分析,较详细地研究了钢材的力学特性、材质特性、截面特性、加工特性等相关性能,发掘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总结出钢结构建筑的结构
当代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以其特有的纷繁复杂的建筑形象极大地挑战着人们对建筑的一般认识,因此,他在世界建筑界的日益走红让许多人感到困惑.该文以大量
摩岩造像作为佛教石窟造像的晚期形态,在造像完成之后通常靠崖修建木构建筑以保护造像并提供宗教活动空间,从而形成摩崖佛寺.摩崖佛寺建筑是石窟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该土文化
该文重点介绍战后50年间各个时期日本集合住宅的发展情况,对日本住宅政策、住宅理论、住宅设计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日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背景,分析日本住宅政策
论文以杭州西湖文化广场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多学科的知识,从分析与项目相关联的人的价值准则,以及前期的各种约束因素入手,梳理出其间的关系和矛盾,并就西湖文化广场的建设提
该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对近郊风景区规划个性化设计理论进行了概念与意义的阐述,为随后两章的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第二章具体探讨近郊风景区规划个性化设计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基
近期于南京紫金山发现了大型坛类建筑遗存.该论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此处六朝遗存的具体年代与功能性质进行文献与实物相结合的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对遗存的平面型制和其上的
超级市场建筑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变过程中而出现的新的建筑类型,对其的研究在国内目前尚处在初始阶段。本 论文
该文探讨的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它以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把特定的设计方法和有游戏意味的组织方式贯彻在专门设计的网络页面体系中,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氛围的集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