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满足居民对其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高水平要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而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引导城市走向生产、生活、生态高度统一,人-城-园关系日趋和谐的公园化城乡格局的营城新模式。在日常生活领域,住区规划理念与方法向生活圈转型,住区从抽象的居住功能走向社区生活服务,生活圈被视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的城市空间组织基本单元。在区域建设上,目前我国的新区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现阶段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有利于弥合我国区域分化,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后续建设的指导。因此,本文从公园与居民生活的互动和公园与生活圈的相关关系展开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国家级新区的实证分析。理论部分研究首先从公园视角出发,总结了城市公园功能认识向身心健康、防灾避险、社会服务与社会公正、社会福祉等社会性、综合性功能转向及其内涵,公园与城市建设的促进与活化作用,公园与城市空间的四种互动模式(园在城心、园在城中、园在城外、城在园中)及互动转向城园交融的新态势,公园外部性在开发强度、土地价值、用地类型三方面的相关特征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形式。从生活圈视角出发,总结了生活圈圈层化自城市视角出发的城市地理学和土地经济学相关基础理论。同时自人视角出发,总结了与出行特征、需求特征、环境认知特征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理解人群日常活动边界的规律性,日常活动需求的层次性、差异性,分析生活圈内相应需求满足方式的基础。基于上述研究,作者提出公园与生活圈存在三个尺度的供需耦合关系,从生活圈的需求面来看,包括:城市顶层层面,与政策、经济、管理需求相关;片区生活圈中层层面,与服务、治理、空间需求相关;微观个人层面,与基本生活、个人成长、社会化需求相关。从公园的供给面来看,公园对上述需求可进行一一回应。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关系的作用原理,并指出耦合互动关系在生活圈侧的取向为建设具有连通性、共享性、混合性的无界社区,在公园侧的取向为发展边界溶解、用地溶解、功能溶解的溶解公园。并试图探讨耦合关系下空间单元的理想图式。基于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关系,在空间单元评价方法上,作者首先引入泰森多边形法,以5公顷以上城市公园为几何中心对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单元划分,并借助变异系数对空间单元的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和评价。其次,作者分析了公园测度的服务水平指标和生活圈测度的一般活动指标、经济管理活动指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构建空间单元适宜性综合指标体系,以公园服务水平、生活圈活动特征、管理开发水平为准则层,共涵盖9个指标。同时,创新性引入节点-场所模型,从公园服务支持度、生活圈功能集聚度两个一级指标出发,对空间单元内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关系进行测度。将基于公园与生活圈供需耦合关系的空间单元评价方法用于四个国家级新区研究区域的实证分析上,从空间单元特征、空间单元适宜性评价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关系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进行实证结果分析及规律阐释。并统一评价结果的划分标准,对四个研究对象的空间评价相关结果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主要特征及结论:1,部分新区的空间单元平均面积和平均半径同作者所提出的基于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关系下的生活圈空间单元尺度相近,基本符合规范中15分钟生活圈的步行距离。2,部分新区规划方案的空间单元划分较建设现状划分具有更适宜的服务面积及服务半径,因此,随着规划方案的持续落地,研究对象的公园与生活圈耦合单元具有优化提升的现实意义。3,四个新区多数空间单元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得分较高,同时得分较高的空间单元与规划的城市或地区功能中心一致,说明优先建设区域的空间适宜性较好,并且可以预测到,随着新区的持续开发,其他区位的空间适宜性水平会有所提升。4,各新区研究对象内公园服务水平与生活圈功能活动水平耦合度较好的单元均约占25%。5,两江新区和天府新区两西部新区耦合差异的空间单元分布与适宜性评价分布结果相近,适宜性高的空间单元,其节点价值与场所价值综合指标的耦合度也较高。6,四个新区的滨江单元,尤其是规划为城市或地区功能中心的空间单元,存在公园服务水平远远大于生活圈功能活动水平的现象。即滨水区域因景观优势,单元内绿色空间服务能力得到发挥,但与生活功能组织与活力提升相关的场域开发活动还需跟进与加强。最后,基于前文的理论梳理与总结,结合空间单元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本文从织密城市公园空间网络、提升城市公园服务效率、丰富空间单元用地多元性、提高公园可步行范围内的生活服务设施覆盖与集中程度、提升公园有效服务范围内的土地价值、均衡公园与生活圈服务价值水平六方面提出空间优化策略。本文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城市新区规划设计优化技术”(编号2018YFC070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