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MYC G-四链体(G-quadruplex,G4)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启动子区域的特殊DNA,能够影响生物体的转录调控过程,与癌症相关度较高。但c-MYC蛋白缺少明确的靶点,所以通过小分子稳定G-四链体来间接调控原癌基因的表达具备重要生物学意义。索拉非尼(Sorafenib,Sor)是经欧盟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单药治疗药物。但临床使用中发现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抗肿瘤活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MYC G-四链体(G-quadruplex,G4)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启动子区域的特殊DNA,能够影响生物体的转录调控过程,与癌症相关度较高。但c-MYC蛋白缺少明确的靶点,所以通过小分子稳定G-四链体来间接调控原癌基因的表达具备重要生物学意义。索拉非尼(Sorafenib,Sor)是经欧盟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和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单药治疗药物。但临床使用中发现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抗肿瘤活性,并且由于生物利用度较差和伴随各种生物副作用等原因,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受限。载药平台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合理地选择和设计载体能够调控小分子的释放速率,因此寻找合适的载体来搭载索拉非尼十分关键。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以索拉非尼为药物模型,运用多种分析技术对G-四链体的载药潜力进行了探究,着重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结合模式、结合能力、结合机理,并评估了G-四链体的载药性能。本研究有助于发现索拉非尼在体内的潜在作用机制,为G-四链体稳定剂的设计和筛选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可为G-四链体在天然载体方向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构建了可视化结合模型,并探讨该模型的动力学稳定性。模拟结果显示,索拉非尼与G-四链体的沟槽结合行为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驱动。通过200 ns的动态模拟发现,该体系的结合能在-100 KJ/mol上下波动,且伴随氢键数目的增加,表明了这种结合是自发产生的,新氢键的形成可能有利于提高结合稳定性。所得的预测结果能对后续的实验提供理论指导。(2)通过紫外光谱法、荧光滴定法、粘度法、圆二色谱法等多种生物物理实验探明了索拉非尼与G-四链体的结合机理。圆二色光谱用于分析G-四链体的构型变化,结果表明G-四链体分别在245 nm和265 nm出现负峰和正峰;加入索拉非尼后引起了圆二色信号的轻微变化,说明了该溶液条件下DNA退火后能够形成平行结构,索拉非尼并不会改变其原本结构类型。粘度实验用于确定准确的结合模式,测试结果表明小分子浓度基本不影响溶液相对粘度的测定结果,说明该体系的结合模式应为沟槽结合。使用紫外光谱法测得结合常数为(1.2±0.2)×10~5 M-1,说明它们存在中等强度的结合能力。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用于评估G-四链体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小分子的加入使得解链温度升高,说明索拉非尼具备稳定G-四链体结构的潜力。分子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用于摸清荧光猝灭机制,发现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Kq)大于2×1010 M-1s-1,并且监测到的荧光寿命几乎不受G-四链体的影响,该结果共同证明了它们以1:1的结合比形成了基态复合物,该体系的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3)通过考察稳定性、负载率和释放率,初步评估了索拉非尼的运载性能。结果显示加入索拉非尼后体系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扰动,特别是当索拉非尼与G-四链体的浓度比为1:1时,粒径最小,粒子分布均匀性更高,溶液体系稳定性较好。然后考察了加药量对包封率测定结果的影响,发现当索拉非尼与G-四链体的浓度比为1:1时,包封率约为5%。该结果反映出G-四链体具备一定程度的载药潜力。最后采用体外释放实验对比累积释放率来表征G-四链体的控释性能,结果表明由G-四链体负载后的索拉非尼释放曲线比单独的索拉非尼释放曲线更为平缓,G-四链体表现出弱控释效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G-四链体构建天然载体模型用于运载索拉非尼,主要从相互作用机制和载药性能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结果发现索拉非尼与G-四链体以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为主导进行沟槽结合。结合机制是该载体进行药物递送的基础,载药能力的评估结果也能够解释作用机制的研究细节。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它们的结合特性,并为未来开发天然药物递送平台提供了基础参考信息。
其他文献
杂原子季碳中心取代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药物及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构建杂原子季碳中心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一直是有机化学家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喹唑啉并环化合物作为许多天然产物的母体衍生结构的组成部分,因其具有良好的活性而被广泛地合成,因此寻求高效及简单的方法合成该类化合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氮杂桥环化合物作为生物碱和药物的重要组成结构,高效构筑氮杂桥环骨架一直以来是研究的热点
和厚朴酚(Honokiol,HNK)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开发成药物可能性,具有重要开发应用潜力。但由于该化合物水溶差、生物利用度低等特性,限制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本文拟制备壳聚糖修饰HNK脂质体(Chitosan-modified Honokiol liposomes,CS-HNK-Lip),通过构建HNK脂质体系统,提高溶解性,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细胞毒性。对脂质体利用壳聚糖包裹修饰,提高脂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s)是一种新型的用于肺部给药的良好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肺部被动靶向作用,与传统的肺部制剂相比,NLCs具有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大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或使药物在肺部实现缓释或控释释放等优点。NLCs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肺部新型给药系统研究的新热点之一,如对NLCs的表面进行修饰,实现肺部的主动靶向,有望进一步提高药物治
氮杂环卡宾作为一类仿生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有机催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手性氮杂环卡宾领域备受关注,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关于噻唑类手性卡宾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还较少。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氮杂环卡宾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介,发现其中噻唑类手性卡宾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还较少。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参与构建合成噻唑类手性卡宾的优势手性砌块少。此外,具有C2对称型的手性芳香胺类化合物是一类极为优势的手性砌块,并且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Ⅱ型糖尿病占比已超过90%。Ⅱ型糖尿病具有肠道菌群紊乱的特征,肠道菌群被认为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潜在靶点。大黄素具有治疗Ⅱ型糖尿病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但目前尚未有将大黄素用于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来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并且大黄素的体内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本研究将大黄素制备为菌群型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以此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靶向于肠道菌群治疗Ⅱ型糖尿病。目
阿霉素(Doxorubicin,DOX)是一种抗肿瘤类抗生素,抗瘤谱广,可用于乳腺癌、肝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由于DOX对肿瘤细胞缺乏靶向性,其进入血液循环后非特异性分布的特点造成了许多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骨髓抑制、粘膜炎和脱发等限制了DOX的临床应用。光疗法是一种用于肿瘤治疗的新型手段,由于其精准治疗、非侵入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课题以DOX为模型药物,人血清白蛋白(Human
红景天苷是传统藏药红景天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疲劳、抗氧化等诸多药理活性。红景天苷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红景天的提取,但红景天的生长环境恶劣和生长缓慢是限制其储量的重要因素,红景天苷具有诸多的药理活性,鉴于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开拓红景天苷其它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化学合成是一个有效途径。目前关于全合成红景天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和合成等方面,在质量研究方面报道较少,因此本论文就全合成红景天苷进行了全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增生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引起患者关节的剧烈疼痛、肿胀、僵硬,甚至会影响其正常活动及日常生活质量。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约有0.5-1.0%的人口患有RA,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人可能在20年内致残。若不重视RA的发病并采取系列手段预防或治疗,很可能会引起RA严重恶化并造成进行性残疾和高昂的社会经济负担。现今,RA的治疗药
中药提取物由于其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并且其中许多成分溶解性不好,故限制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发展。而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的特点,能对中药提取物内在化学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和整体质量的全面控制,突出中药提取物的完整面貌。纳米乳能够增加中药提取物中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并且可以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延长作用时间,发挥缓释、靶向等优点。因此,本课题结合指纹图谱技术,并参考药典标准,建立了一种甘草
目的:对上市品种“坤宁颗粒”进行工艺及质量再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药效物质基础再评价研究、提取工艺再评价研究、质量标准再评价研究、代谢组学再评价研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HPLC-Q-TOFMS/MS)对坤宁颗粒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网络药理学对质谱所得成分进行交互分析,网络拓扑分析筛选其治疗功能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关键成分;采用血液凝固法及纤维蛋白原平板法测定坤宁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