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栗 短柄枹栎阔叶混交林更新树种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马宗岭林场天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60m×60m固定样地,采用相邻格子法调查样地内幼树更新,对主要更新树种的多样性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联结性及其生态位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森林的更新能力、改善林下植被结构、丰富林分物种多样性,为当地次生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样地所调查的森林类型是以茅栗、短柄枹栎、化香为优势树种的天然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内胸径≥1cm的乔木共有26种1307株,分属16科21属,其中优势科属为壳斗科的栎属和栗属。乔木层成树有23种,共计487株;更新层幼树26种,共计820株;乔木层重要值大于10%的优势种群为茅栗、短柄枹栎、化香,更新层重要值大于10%的优势种群为野茉莉、山胡椒、君迁子。通过比较乔木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3.5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57)、Simpson指数(0.90)、Pielou均匀度指数(0.82)和更新层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3.7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42)、Simpson指数(0.87)、Pielou均匀度指数(0.74)结果得出,各指数值均比较高,差异不是很显著,物种较为丰富。样地内林木总胸径分布状态呈近似倒“J”型曲线,幼树数量较多,更新状态良好,林分平均胸径为7.2cm。在主要树种中,茅栗、化香更新数量较少,种群趋于衰退;野茉莉、山胡椒、君迁子、短柄枹栎等更新数量具有增长趋势,随着群落演替这些喜光稍耐荫或者耐荫树种将逐渐进入乔木层未来将取代茅栗、化香等喜光树种。(2)通过对样地内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得出:在完全随机模型(CSR)下,林分总体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异质泊松模型(HP)下,林分总体以随机分布为主,仅在较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对林分内5个主要更新树种野茉莉、山胡椒、君迁子、短柄枹栎、茅栗进行点格局分析得出:无论是在CSR模型下,还是在HP模型下,均表现为小尺度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逐渐呈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在剔除生境异质性之后,所有幼树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都缩小了,仅在0~5m较小的尺度范围内呈聚集分布,其他尺度均表现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说明小尺度上的聚集是由于自身生物学特性,如种子扩散限制等原因造成的,而大尺度聚集是由于受到了生境异质性的影响。该群落内主要树种组成的幼树-幼树物种对间的空间关联以不相关和负相关为主,幼树-成树物种对间的空间关联以不相关为主。(3)通过对样地内重要值大于1的17个更新树种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以及相似性比例进行分析得出:Levins生态位宽度(BL)排序为:山胡椒>野鸦椿>君迁子>野茉莉>短柄枹栎>山矾>黄檀>四照花>茅栗>暖木>中华石楠>灯台树>刺楸>鹅耳枥>山樱花>金缕梅>秀丽槭。Shannon生态位宽度(BS)排序为:山胡椒>野鸦椿>君迁子>短柄枹栎>野茉莉>黄檀=山矾>四照花>茅栗>灯台树>中华石楠>暖木>刺楸>鹅耳枥>金缕梅>山樱花>秀丽槭。可知各幼树种群BL、Bs值的排列顺序基本一致,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说明它们有具有较宽的生态适应范围,且生态位宽度值越大的树种,它们的种对之间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生态位相似比例也越大,生态位相似比例与生态位重叠值的结果趋势相差不大。(4)通过对样地内重要值大于1的17个更新树种进行种间关联研究,采用方差比率法和统计量W进行分析,得出更新层群落总体联结性表现为弱负相关性。χ~2检验、AC、PC以及OI指数结果都表明大部分更新树种种对间关联性不强。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中,呈正关联的种对数均小于呈负关联的种对数,大都数种对联结性不强,这与χ2检验结果基本一致,有所区别的是,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种对显著率较χ~2检验高。可知幼树种群总体联结性不强,大部分更新树种种对间联结不显著,呈现独立分布的特点,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
其他文献
薄壁组织对杉科木材商品价值、利用范围及使用寿命均具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其在种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就此开展比较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以较为常见的杉科4属中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池杉(Taxodium ascendens)为研究对象,从薄壁细胞解剖特征、薄壁组
学位
杨树(Populus L.)在我国造林、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杨树常常遭遇一些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其中干旱胁迫对杨树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其生长延缓、分布范围减小、生产力降低甚至死亡。因此,培育出具有抗旱特性的新品种是目前杨树育种工作的重要方向。目前,分子育种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育种策略。Di19(Drought-induced19)
学位
基于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开发可持续材料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油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因来源来丰富、价格低廉及可生物降解性等优势,已成为化工行业有望替代石化产品的绿色环保原料之一。然而,植物油分子的疏水本质与分子链中不饱和双键的存在,致使其难以采用经典乳液聚合获得高转化率、稳定性良好的水性高分子材料,阻碍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以木本油脂-乌桕梓油为原料,针对植物油单体转化效率低及乳液稳定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利
学位
动物丝是一种来源广泛具有生物相容性且可持续发展的天然蛋白纤维,其丝蛋白基材料的应用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不同动物丝的介观结构存在差异,这些介观结构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传递和保留影响了最终丝蛋白基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因此,本文详细解析了桑蚕丝(BS)、柞蚕丝(AS)和白蛾丝(HS)的形貌和结构,并采用Na Cl O、Ca(NO3)2、和Li Br的溶解体系探究了它们对不同溶剂体系的响应性
学位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蜘蛛目一类动物的总称,其种类繁多,是生态系统中随处可见物种,且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蜘蛛病原真菌,是以寄主为蜘蛛的一类病原体。蜘蛛病原真菌物种繁多、数量丰富,分布极广,然而,针对其物种多样性系统性研究,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实验以蜘蛛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对采集标本上病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结合经典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类方法,依据最新的虫生真菌分类系统,确定蜘蛛病原真菌的
学位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是世界检疫害虫,原产于北美,寄主范围广泛,每年都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是仅次于松材线虫病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目前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手段主要为化学防治。病原真菌是林业害虫的重要防控资源,随着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积极开展病原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研究对促进生物防治的效果提升和开发新型防控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针对美国白蛾开展如下研究:美国白蛾
学位
具有刺激性响应性的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在药物运输系统和纳米反应器等领域具有的潜在应用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利用各种刺激条件,如温度、p H、光等可以有效地诱导聚合物纳米胶束发生形貌转变,使其能够用于不同的应用条件。但是,受限于刺激反应的灵敏性和较难实现可控的胶束融合及解散,使得纳米粒子的形貌转变过程很难控制。因此如何控制刺激响应性嵌段聚合物的形貌转变,已成为研究学者的聚焦点。本文利用生物可降解的纤维素为
学位
造林能够减缓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关键措施。尽管造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化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其对土壤pH值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了166篇1082个实验点建立数据集。利用该数据集解析造林前后土壤pH值的变化特征,并拟合土壤pH变化值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建立了造林后土壤pH变化值与气候、地形、土壤性质等因子的预估模型,预测了宜
学位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Faldermann)是一种严重危害蔷薇科果树与观赏树木的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被日本及欧洲很多国家列为严重入侵物种。桃红颈天牛性信息素于2017年首次被报道,但该天牛的化学感受分子机制目前尚未被研究。本研究以桃红颈天牛成虫触角转录组为基础,鉴定嗅觉相关基因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桃红颈天牛触角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2,197条Unige
学位
在小学低段对话教学中,基于主题意义引领的课堂教学对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科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PEP《英语》三(下)Unit 5 Do you like pears?A Let’s talk为例,聚焦低段对话课教学的实施问题,探讨如何架构基于主题意义的低段对话教学路径,探索主题意义引领下的低段对话课教学的有效实施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