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杭龟山书院是由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先生创办的,是其在余杭地区传授理学的重要场所,渗透着杨时先生的思想与理念。初建时期书院的选址、环境的经营、建筑的形制特色都呈现出浙江书院的属性与内涵。本设计选题为余杭龟山书院的新乡土建筑概念设计,项目来源于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在浙江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两美浙江”的背景下,临平城镇规划对超山景区界线进行了规划调整,将龟山纳入其中,意欲规划出新型龟山书院,继承与发展传统书院的乡土文脉,整合江苏无锡龟山书院和余杭龟山书院的文化共性,使之成为一条由南到北的整体书院文化脉络。理论调研报告,余杭龟山书院建筑具有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都无法实现的文化艺术价值,既有官式建筑的礼制文化,又包含民间地域建筑文化的属性,同时纳入文人的品味与建造思想。它无论是从自然地理上,还是从人文地理角度考虑,都是浙江民居文化的分支,在建筑形式上具有典型的传统乡土元素,并与当地的民居建筑技艺相融合贯通。本设计纵向比较宋代四大书院,和江浙地区宋代书院的发展现状;横向比较龟山书院建筑与学宫建筑、民居建筑、寺庙建筑等之间的异同,以此推论及框定龟山书院的建筑形制。通过对龟山书院建筑的乡土建筑艺术,与乡土文化建筑工艺的分析比较,从中寻找存在或潜在的各种不同态度,实现对新乡土建筑的传承与演绎。同时从传统乡土建筑出发,考量新龟山书院传统乡土建筑在材料、营造、演变三方面的设计手法,最后提炼出本概念方案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实践报告,以宋代绘画中的建筑为切入点,设定“融于山水,源于乡建”的主体设计理念,引入“叠置·递进”的设计手法,以此实现余杭龟山书院的新乡土概念设计。通过对新龟山书院的规划布局、建筑空间、立面造型与表皮材料等方面的推敲设计,采用层层叠进的设计形式,实现尊师重道的理想与乡土建筑的技艺传承,塑造一个充满诗意空间的新乡土书院建筑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在平面布局中,遵循宋代书院布局,设置山门、甬道、入口前院、讲堂区域、藏书区域和祭祀区域;在建筑立面形式中,注重建筑构件、表皮材料及古建筑符号的提炼转化;最后通过对传统乡土材料的选择应用,强化本概念方案对场地精神的诠释,得出设计结果。通过龟山书院的概念设计研究,探寻出浙江古代书院群落的发展趋势,并符合浙江建筑的文化认知与文化标识,剖析其深层的文化追求与艺术审美,为认识和发扬浙江古代书院建筑文化,提供保护、传承或转型应用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支撑。以余杭龟山书院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传承和发扬了浙江书院作为江南文化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建筑的延伸与再生,拓展了乡土文化建筑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