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是全球水文及物质能量循环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把握降水的分布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生态平衡、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季风气候与复杂地形的相互作用,贵州喀斯特山区降水时空变异性强,准确获取不同时空尺度下的降水分布特征是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洪涝灾害防治的关键议题之一。但已有成果较少关注基于多源数据的山区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且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有限,研究中使用的降水数据通常时空分辨率较低,未能较精细地刻画山区降水的时空异质性。论文综合利用地面雨量站网、卫星遥感及气象雷达等多源降水观测信息,在建立降水数据融合定量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其有效性,并开展多尺度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结合星地信息构建基于多源数据的随机森林降水融合方案,评估其在不同时间尺度的融合效果及误差来源;随后,基于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复杂地形山区长时间跨度的降水特征,以揭示其降水分异规律;最后,选择小时降水数据及气象雷达资料,分析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小尺度降水时空变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地面雨量数据、CHIRPS2.0、PERSIANN-CDR、DEM多源降水信息融合方案,可有效结合地面实测值与卫星产品的空间分布信息,提高降水估计的精度,适用于贵州山区。在月时间尺度,可将平均绝对误差降低至25mm以内,克林效率系数(KGE)提高至0.8640;在日时间尺度,也可有效降低卫星观测日降水量的相对偏差,提高与地面实测值的相关性(CC=0.7334)。(2)贵州山区多年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西南季风、地形因子是重要影响因素。贵州多年平均降水量处在917~1398mm之间,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存在三个多雨中心以及一个少雨带。多雨中心在汛期与非汛期分布不一致,主要受西南季风以及水汽输送差异的影响。近37年来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其中2014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分别为1152mm和1284mm,突变后降水高值与低值中心均由西向东转移,降水变化率差异也同时加大。气候倾向率处在-71.3~64.2 mm/10a间,呈现西南部与中北部减少、东南部增加的趋势,该变化与西南季风减弱有一定联系。年均降水在长江流域随海拔增加而减少,在珠江流域随海拔先增加后减少,降水高值区位于海拔1500m处;坡向为东东南(ESE)的区域降水最多,其次为西西南(WSW)。(3)小尺度降水频率强度分异特征显著,夜雨特征突出,强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具有明显规律。降水强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强,降水频率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格局,高频高强度降水区、低频低强度降水区与年降水的分布一致。汛期日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均有较明显的单峰特征,日降水峰值时间出现在下半夜(1:00~6:00),自西北向东南逐渐推迟,强度峰值时间出现在下午至傍晚(13:00~19:00),而频率峰值均出现在午夜至清晨(1:00~8:00)。强对流雨团条带状特征明显,初生方位主要位于西方(W)及偏西方(WNW/WSW),初生时间处在午后至凌晨,持续时间在1小时左右,且与最大回波反射率因子间呈显著正相关。通过研究,认识山区降水内在机理,厘清贵州山区降水规律,为提高当地的暴雨洪涝监测及预报精度以及水资源规划管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