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的思想是冰心创作的核心,也是冰心研究中最值得挖掘的一个论题。本文致力于具体分析冰心各个时期的创作和心态变化,深入研究“爱”的思想在时代转折面前的起伏流变及其现实命运,整体把握并深化对“爱”的思想内涵的认识。此外,本文还涉及冰心“爱”的思想的文学史影响,用接受学的理论考察“爱”的思想在不同阐释语境和时代思潮中遭遇到的不同解读和评判。《冰心书信全集》、《冰心全集·书信》(第3版)的出版以及不断发掘出的冰心佚文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新的材料,为细致考察冰心思想的演进提供了有力佐证。本文立足于文本研究,采用冰心文学作品与书信、佚文相互对照的方式,重新审视“爱”的思想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力图改变以往对冰心思想的简单认识,还原一个真切的冰心形象。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从冰心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经历以及冰心生活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论述冰心“爱”的思想的缘起。父母长辈之爱与姐弟亲情为冰心营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生活环境,成为“爱”的思想萌生的最初温床。带有儒家色彩的传统文化构筑了“爱”的思想的文化基础,西方基督教宽泛的上帝之爱和人生救赎的精神启迪了冰心对“爱”的信仰,泰戈尔哲学中热爱人生、积极入世的思想则引导了冰心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在五四的时代背景之下,冰心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哲学性的调和,逐步确立了“爱”的思想。第二章重点分析冰心“爱”的思想在各个创作时期的调整和演变,整体把握“爱”的思想的丰富内涵。本章将“爱”的思想分为确立(1919-1926)、坚守与转换(1927-1946)、调整与回归(1946年之后)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爱”的思想在包含诸如“母爱”、“儿童之爱”、“自然之爱”等一贯内容的基础上,随着冰心人生阅历的增加和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内容。在时代话语面前,“爱”的思想显现出了对抗社会现实的无力和冰心强烈的入世心态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同历史时期“爱”的思想更是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取舍和调整:其由内而外、由虚到实、由“天国”到“人间”的转换过程,其对反对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和友谊的人道主义思想内容的强化,其向歌颂主题和人民性立场的调整以及冰心晚年问题意识的复归等等都是本章考察的重点。第三章以姚斯的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重回历史现场审视冰心“爱”的思想的意义,探讨“爱”的思想是如何在当时和后来的读者及文学史叙事中被解读和塑形的。第一节通过对阿英、郁达夫、茅盾、蒋光慈等五四新文学作家批评视野中的“爱”的思想的具体分析,指出对“爱”的思想的接受呈现出复杂的、逐渐转变的批评景观。在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时代更迭中,新的精神价值、阅读趣味和审美要求赋予“爱”的思想新的评价标准。第二节以《寄小读者》为例,考察“爱”的思想的传播语境、书写心态以及受众期待等的变迁,从中发现冰心思想与创作在政治文化思潮演变中复杂的传播与接受。异域写作空间下,《寄小读者》对“童心”姿态、自然之爱、“乡愁”话语以及爱和同情的普遍人情的动情言说赋予其永恒的文学魅力。而《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的写作动力均来自冰心对时代宏大命题的主动担当,其“爱”的思想也因此融入了鲜明的时代话语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