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标志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产业的变化,国家提前部署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诸如“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的发展布局需要人才助力,新工科建设正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产业变革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参与到新工科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标志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为了适应产业的变化,国家提前部署了一系列发展规划,诸如“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的发展布局需要人才助力,新工科建设正是基于国家的发展需要,为了适应产业变革和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高职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参与到新工科建设中,主动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高职院校的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与技术的发展而调整。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内容落后、结构僵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新工科”的发展方向,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本研究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运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文章通过广泛查阅政策文件及相关文献著作了解新工科建设以及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相关内容,确定研究的思路、方向、目的及意义。在此基础上,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并围绕研究的主题进行文献综述。在结合新工科的建设理念和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新工科背景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新要求、驱动力、条件和原则。在实证调查中,通过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对汽车企业和行业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的人才需求情况;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五个方面了解当前课程体系的现状。将现状调查结合新工科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新要求分析得出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定位狭窄、课程内容无序且缺乏时代性与实用性、课程结构类型关系不合理、课程实施方式与资源落后和课程评价机制缺乏有效性的问题,揭示出课程体系出现问题的原因是课程开发主体单一、知识体系脱离实际工作、课程价值取向片面、内外资源合力不足和评价视角单一。针对课程体系的问题及原因,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指导,文章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五个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策略:课程目标兼顾多方需求、基于实际工作要求更新重整课程内容,构建宽基础、复合化、优化融合的课程结构,凝聚内外合力优化课程实施条件和构建多维立体的课程评价机制,以此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他文献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大特点。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规律和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维素质与能力。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既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又落实了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GIS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种具有强大功能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可用于地理教学的有用工具,但是中国关于GIS在高中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文章以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高考对区域认知能力的考查、
生命绚烂多彩,但现实中自杀、他杀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不由地要问:该怎样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生命教育因人们的反思逐渐诞生。《道德与法治》一课虽然是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实施课程,但该类学科的课因其特点而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容易忽视对生命教育的真正价值。本文通过深入地探究国内外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实际施行的情况,在进行实践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生命教育的成效,分析了影响其
思想政治课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于把思想政治课建成学生真心认同与喜欢的学科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向思政教师提出要构建具有亲和力的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在提高自身亲和力的基础上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虽然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但存在高与低的差距。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培养自身的亲和力,就要立足于用真理的魅力号召学生,扎实过硬的教学本领影响学生,深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情真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的深入演进,新课改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改革项目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的动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地快速更新,“全国一书”、“万人一面”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改的重点聚焦在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及评价等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考察的关键环节。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发现,课堂教学脱离目标甚至无目标的情况时有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的新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阶段德育性质的关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增进学生国际理解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在激发兴趣、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边缘化的现象严重。学校教育多着重在“智育”: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切向分数看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得到劳动技能的锻炼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弱化。学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一批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学校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界和思想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标志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进而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依法治国离不开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培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能更好帮助青少年筑牢法治意识根基。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因此,十八届四中全会
当前,在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环境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流行文化以其娱乐通俗等文化特性能够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逐渐浸润于当前高中生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之中。其中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网络小说等带有文学艺术性的流行文化形式不仅广受学生欢迎,还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此,筛选与甄别优质的流行文化,将其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顺应信息时代及文化环境发展的需要,也是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流行文化观的需要,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近几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理论体系尚未健全,尤其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缺少专门的评价体系去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鉴于此,本论文以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建构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造成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问题的相关因素,最后结合前人的
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促使社会各行各业对劳动者的要求由最初的技术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这也表明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高低日渐成为用人单位选聘与否的重要标准。中职学校为社会直接输入技术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将进入中国各个行业,因此中职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高低将影响社会人才的质量高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在2020年由教育部直接颁布,并将语文课程与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综合起来,契合中职学校的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