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后现代文学领域,唐·德里罗(1936--)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白噪音》于1985年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类),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剖析。事实上,直至今日,对于《白噪音》的分析与解读已较为全面且角度新颖,如“白噪音”的多层含义,文化融合、全球化的身份,对比“空气传播事件”和“9·11”,自然主义,生态危机,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批评,等等。尽管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不足和盲点,值得我们一探究竟。一方面,尽管一些批评家已着眼于“人们尽情消费繁杂多样的商品”这一现象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即后现代社会中以符号价值为优先的消费模式已然取代了以需求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两点进行研究,但值得注意的是,符号消费并不局限于无节制的尽情消费;同样地,后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消费社会的阶段,亦不再局限于符号消费这一现象。另一方面,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也常被一些评论家运用,以解读《白噪音》中人物模仿收音机所传递的信息这一情节,但相关分析主要集中在丹尼斯和斯泰菲的延时症状上。因此,前人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恰恰为本文奠定了研究基础。本文共分为五章,旨在探索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大众生活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第一章概述了唐·德里罗的生活经历和《白噪音》的故事情节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旨在分析后现代社会中人们消费商品这一现象,并借助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理论和文本分析,广角捕捉消费社会的特点。首先,《白噪音》中默里·杰伊·希斯金德沉迷于在研讨会上鉴赏电影中车祸场景的美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电影及摄影行业中所出现的形象化趋势和读图时代的到来进行阐述,以论证信息激增这一现象,即相较于彼时盛行的文本信息,人们此时更关注的是视觉信息。第二,《白噪音》中人们纵情于商品消费,杰克·格拉迪尼沉迷于穿戴学术礼袍和墨镜,他还对希特勒研究情有独钟,由此可见,人们所消费的正是商品的符号价值,从而构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此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种草”、“安利”、“打卡”等网络词汇的出现亦引发了我们对本国消费模式的思考。第三,消费社会中的女性身体消费,这一现象从《白噪音》中人们对自我外在形象的保持与关注,以及人们沉迷于浏览含有情色内容的超市小报两处细节得以窥见,女性的身体也从而逐渐沦为吸睛的商品符号。最后,《白噪音》中的美国社会充斥着奇人异事,如斯泰菲沉迷于优惠券,芭比特开设多余且无用的课程,霍华德·邓洛普的住处十分拥挤且混乱不堪。第三章借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和文本分析,旨在揭露各种各样的大众媒体遍布美国人民的生活环境这一状况,并从电视、收音机、照相机和广告四方面剖析书中人物的模拟仿真行为以及应运而生的拟像世界。一方面,过度的电视观看不仅将杰克·格拉迪尼和他的家人们置于幻境之中,他们自以为在那里可以逃避所有灾难,而且也影响了家庭内部的沟通,损害了家庭凝聚力,亦对人们正确建立自我身份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人们依赖于大众媒体以建立自我身份。另一方面,过度接触收音机和照相机使人们将注意力从客观现实转移至人为构造的现实,从而把人们淹没在拟像世界中,换句话说,一个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世界。最后,广告中大量的不可靠信息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认知能力。第四章分别从死亡恐惧、政府不作为和民族冲突三个方面,比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在面对人为灾害,即“毒物泄漏事件”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时的反应与表现。第五章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基于以上的分析和发现,本文勾勒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大众生活图景,即人们游走于拟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此外,本文通过对原文截取片段的分析,揭示了关键要素——人类的异化:人们对待商品和消费的态度,人们对于大众媒体所承载并传递的信息的判断能力和认知能力,人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程度或限度……美国人民和美国社会正面临着这些问题,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这种种问题保持警惕,因为它们正悄无声息地笼罩着当今中国社会,某些问题甚至已经对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