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民族小学的文化变迁——基于人种志的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han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校文化研究在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文化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中小学都在积极创建学校文化,在轰轰烈烈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学校文化的诸多错误理解,导致很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中尽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学校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学校文化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凝聚功能越来越弱,育人功能在无形中正慢慢丧失。只有找到学校文化的本质,揭示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才能发挥学校文化的价值引导作用,才能使学校文化真正体现于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让学校生活在文化之风吹拂下充满价值和意义,促进学校不断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以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从追寻学校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现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找到学校文化的本质。穆源民族学校的文化并非一以贯之,从最初形成的“民族”文化,到这种文化实体的逐渐消亡,只剩下“民族”文化的“外衣”,再到借“民族”文化的形式创生新的文化实体,反映了学校文化变迁的过程。笔者以一个“局外人”身份,慢慢进入学校生活的内部,从学校成员的日常生活状态中,找寻学校文化的踪迹,研究学校文化以何种状态存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并非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维度来研究学校文化,而是通过进入学校现场,体验被研究者真实的“心理状态”,理解隐藏于具体情境背后的各种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教育兴则国家兴,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师培训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目前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
20世纪80年代,卷土重来的美国品格教育成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在吸取价值澄清理论和道德推理理论的失败经历中,结合社会文化和时代需求,分析美国社会青少年的失德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代语文教育的重要话题。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容,所以语文学科在启迪人格、陶冶情操、培养伦理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伦
摘 要: 新课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在高中政治学习中还需要记忆。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本文介绍了在政治学习中记忆的一些小窍门。  关键词: 政治学习 记忆法 认知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讲授新课时,状态极佳,反应也快,但不能“温故”,一到这一环节,便会败下阵来。如今面对新课改,很多学生更注重理解,而忽视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