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特征分析及化疗前后的对比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j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乳腺癌的发病率较高,且每年呈递增趋势,现已成为全世界女性的常见疾病。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乳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研究发现,这类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有很高的发病风险,此原因造成的死亡与肿瘤本身复发所导致的死亡率相当。同时乳癌和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共同危险因素。因此,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我国西南地区首确诊乳腺癌患者基线心血管情况的了解尚不全面。且使用化疗药物的乳腺癌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血管问题,但目前关于化疗前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1)对首诊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了解我院乳腺癌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及两者间可能的相关关系。(2)了解基于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对乳腺癌患者心血管健康及其危险因素的影响和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重庆市乳腺癌中心首次确诊乳腺癌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以EC-T或TEC方案进行辅助化疗患者243人。数据收集包括:(1)乳癌患者基本特征:年龄、生活所在地(城市/农村),生育子女数,体质指数(BMI),是否绝经,既往病史等。(2)肿瘤学特征: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3)常规检查(首诊及末次化疗时):包括血压、血脂、血糖、肾功能等。(4)心脏专科资料(首诊及末次化疗时):包括静息心率、QT间期、QTc间期、PR间期、RV5+SV1、QRS波、QRS电轴等。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风险预测模型评估乳癌患者发生ASCVD的风险。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使用卡方检验或费希尔精确检验。在连续变量中: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U检验应用于非正态分布数据。使用上述方法分析绝经组与未绝经组乳腺癌患者及农村与城市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及基于蒽环类方案化疗的患者基线情况及化疗后血脂水平,动脉血压水平,空腹血糖水平,肾功能水平,ASCVD危险分层及心电图等变化情况。将P<0.05定义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之后使用回归分析法(二元逻辑回归),寻找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及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心率增快的独立影响因素。P<0.1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首次确诊的600例乳腺癌患者中,超重或肥胖患者248例(41.3%),高血压227例(37.8%),高脂血症116例(19.3%),2型糖尿病(T2DM)51例(8.5%),高尿酸血症68例(11.3%);按是否绝经进行分组分析,两组患者相比,绝经组患有高血压、超重/肥胖、T2DM的人数及患病率显著升高(P<0.05);按居住地进行分组分析,患者年龄及绝经人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SCVD危险评估分层显示:两组患者相比:低危(56.4%vs 90.8%,P<0.05)、中危(20.6%vs 0.3%,P<0.05)及高危人数占比(19.3%vs 6.6%,P<0.05)间有显著差异。居住地(OR=0.735;95%CI=0.516-1.046;P=0.087)、生育子女数(OR=1.250;95%CI=0.990-1.578;P=0.061)、Lp(a)≥500mg/L(OR=0.603;95%CI=0.342-1.063;P=0.080)可能是乳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首次确诊且规律接受EC-T/TEC化疗方案的243例乳腺癌患者中,超重或肥胖患者94例(47.0%),高血压61例(25.1%),T2DM7例(2.9%),高脂血症76例(31.3%),高尿酸血症6例(2.5%);按是否绝经进行分组分析,绝经组患者与未绝经组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T2DM的患病率显著增高(P<0.05)。TEC化疗后较化疗前相比:高脂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48.2%vs31.3%,P<0.05),血糖水平明显升高(5.54mmol/L vs 5.20 mmol/L,P<0.05),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7.4%vs 2.5%,P<0.05),患者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静息心率明显加快(80.32 vs 76.20,P<0.05),QTc间期明显延长(427.00 vs 421.00,P<0.05);按绝经与否进行分组分析,无论绝经与否仍然显示相同变化趋势。ASCVD危险分层显示:化疗后低危人数占比下降(75.3%vs83.5%),中危(9.1%vs 5.8%)及高危(13.6%vs 8.6%)人数占比升高;按绝经与否进行分组分析,两组均显示:患者低危人数减少,中危和高危人数增多。化疗后心率增快的独立影响因素为:绝经后状态(OR=0.465,95%CI=0.272-0.794,P<0.05)。结论:1.首次确诊的绝经乳腺癌患者较未绝经乳腺癌患者具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更高的ASCVD风险。2.Lp(a)≥500 mg/L、居住地在农村、生育子女数多等可能是乳癌患者发生ALNM的独立影响因素。3.化疗后,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指标水平大多向致病方向变化。且化疗药物增加乳腺癌患者ASCVD患病风险,其中以中危人群增多为主。4.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更容易出现静息心率增快。5.建议加强多学科合作,在乳腺癌患者诊疗过程中进行动态的心血管健康评估及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对比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适龄人群、高龄人群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效果以及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了解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高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病例,所有患者皆符合2018年美国心脏
本文研究了两类带拟周期强迫的非线性方程,其强迫的频率是Liouville频率.我们利用KAM迭代的方法构造了方程的响应解,也就是频率与强迫频率相一致的拟周期解.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KAM理论是研究微分方程拟周期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在1954年,A.N.Kolmogorov首次提出可以利用Newton快速迭代法和Diophantine条件来克服“小除数问题”,并且指出非退化可积系统的大多数不变环面
目的:研究围生期孕产妇健康素养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为增进母婴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本课题组研制的《围生期孕妇健康素养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产后母婴状况追踪调查表,对重庆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1月及4-12月入院分娩的265名孕妇开展调查,并收集妊娠结局相关数据。分析孕产妇健康素养水平和妊娠结局的情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围生期孕产妇健康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利用公共数据库大数据挖掘技术,挖掘收集含有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G-protein coupled estrogen receptor,GPER)表达量的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e atlas,TCGA)中的乳腺癌数据集,探讨GPER mRNA表达水平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GPER基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在此基础上
目的:统计分析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危险因素,并研究患儿的预后情况,为新生儿肺动脉高压预防、控制和针对性干预提供指导。方法:研究选取2015年至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一病区收治的194例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进行研究,设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与实验组胎龄、出生体重相近无肺动脉高压的10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新生儿的围生期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指标水平、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
由于Biot多孔弹性理论的广泛性和独特性,它已经被人们用于各种工程领域中,比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治理和生物医疗,因此多孔弹性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材料的几何多样性以及物质属性异质性,求解多孔弹性模型变得比较复杂。因此,数值模拟具有很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我们主要针对多孔弹性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数值模拟展开研究。首先,第一章中我们详细介绍关于多孔弹性问题的研
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下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末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破坏的一种疾病。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为患者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创面恢复通常会经历止血、炎症、增殖和重塑四个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被很多因素所影响,而糖尿病创面因为其高血糖导致的微环境变化愈合可能更难。中性粒细胞对损伤反应过度也是糖尿
目的研究microRNA-637(miR-637)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骨髓标本及MM细胞株(U266和RPMI8226)中的表达。通过LipofectamineTM3000脂质体转染miR-637 mimics和inhibitors,构建转染NUPR1过表达慢病毒的MM细胞株,探讨miR-637靶向NUPR1对MM细胞增殖、凋亡与自噬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1
目的:脓毒性休克是儿童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高;其中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可能具有更高的死亡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寻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基于PSM的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儿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对象中筛选符合脓毒性休克伴心肌病(SICM)诊断标准
背景和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死亡率高。Chemerin作为一种作用广泛的趋化因子,目前虽已发现与PAH有关,但其在PAH发病进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明确Chemerin对PAH的调节作用,并阐明其潜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大鼠腹腔注射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诱导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