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单一的财政投入已无法满足日益高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需求。于此背景下,PPP模式以其更高经济效率、时间效率以及增加基础融资与改善公共服务的优点,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一个公共项目能否按照PPP模式实施,需要物有所值法提供定性和可量化的依据。但现阶段物有所值法偏重定性评价,且其指标体系及权重存在争议;定量评价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有效应用。本文基于PPP项目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出物有所值法应用中存在的难题,尝试研究阻碍VFM应用中的5大难点,旨在提高物有所值法在PPP项目中的应用程度。具体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结合PPP模式背景,从物有所值应用现状及国内外PPP项目评价的文献综述中,明确本文应用研究的内容及思路。(2)阐述项目评价理论、方法以及利益分配的Shapley值法,重点剖析了物有所值理论及其四种主要方法,将物有所值应用范围扩展至项目全生命周期。全球6个国家及香港地区VFM的应用经验,对我国当前VFM应用起到了建设性启示。(3)改进设计了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权重,这一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并在实际案例中得到验证。(4)将定量评价的应用阶段扩展至项目全生命周期,对折现率的计算与选择提出可行性思考,细化了PSC值和PPP值成本并分析其数据来源,运用情景分析法结合概率法来量化风险,构建Shapley值修正模型来量化利益分配。(5)选取某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PPP项目为实际背景,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方面进行了案例分析,用实际数据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VFM法在PPP项目评价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