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不确定性——以月下独酌的多译本个案研究为例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哲学家奎因(W.V.Quine)在《语词与对象》这部专著中最早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观点。他认为,语言的使用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也就是说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不确定的,对于意义不存在所谓正确的或者错误的理解。因此,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他从指称的不可测知性出发,打破了那种“存在唯一正确的译文”的神话,为我们研究和认识翻译的本质及评判标准提供了新的视角。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观点在哲学界和翻译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以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理论、德里达等人提出的解构主义理论和本雅明的作者复活的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探讨翻译的不确定性。并且通过对古诗《月下独酌》的八个译本从在字、词、句和译者意境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存在翻译不确定性现象。   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言,介绍研究背景知识。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对中外学者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研究进行了述评,肯定了他们的可取之处,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第三章介绍解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本雅明语言的复活。第四章分析产生不确定性的各种因素。第五章分析李白的《月下独酌》和多译本现象。从对同一首中国古典诗歌的多译本分析,证明了翻译不确定性现象的存在。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翻译的确存在不确定性。同一首中国古典诗歌的多译本现象便是翻译不确定性的一个例证。
其他文献
战争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美国战争小说之父斯蒂芬·克莱思的《红色英勇勋章》,到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再至梯姆·奥布莱恩的《林中之湖》,
学位
普遍认为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密切关联,但大多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并未真正将两者结合,以提升翻译实效。译者经常采用的所谓文体学的翻译方法也无非是其本人对文学作品中文体
在翻译过程中,形式与内容对等的选择是一个很难两全的问题。因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保留形式与保留内容的取舍问题上,人们通常会选择舍弃形式而保
古人常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也愈益看重《论语》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的确,《论语》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