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文化意识这一较新的理念已经得到许多学者的共识。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就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从历史、种族、宗教到风土人情、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存在差异。因此,理解文化对于翻译来说至关重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包括语言上的差异。根据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语言不仅影响思维,而且决定思维。反过来看,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从句法层面上看,英语动词有时态变化,名词有数的变化,而汉语则没有这些变化;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中被动句多,汉语中主动句多。从文化内涵上看,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独有的成语、习语、典故等,翻译时,如果文化意识不强,一旦涉及到文化层面上的内容,就很难把握。因此,翻译决不单单是两种语言在文字上的简单转换,决不仅仅涉及对相关语言的熟练程度,译者还必须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注意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沉淀,也就是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搞好翻译所必备的基本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呢?就我国的翻译教学现状而言,多数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对翻译技巧的学习而忽略文化因素。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文化导入也远远不够,他们往往注重理论的阐释和技巧的传授,很少把翻译问题与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现有翻译教材也缺少文化方面的导向,很少对文化现象进行剖析或把文化现象融入翻译教学实践。认真分析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些问题中多数都是因为对文化内涵处理不当引起的。当然,造成学生在翻译中文化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本身的文化意识不强,缺少长远谋略,所以很难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意识,更谈不上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WP=53>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课程设置落伍。我们知道,教学活动多半都是围绕教材展开的,教材的内容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国内一些翻译教材文化涵盖面偏窄。翻译课课时较少,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相比,我们对翻译这项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的本科生只在高年级才开设翻译课,对翻译的学习不够系统,更不用说在翻译课上培养文化意识和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了。还有,学生对翻译的本质缺少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认为翻译不过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问题,不懂得这里面还包含着文化因素。我们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不够得当,使学生误认为注重技巧训练、多做练习就可以学好翻译。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在翻译教学中注重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是一个长远的举措。我们首先要调整教学模式,安排学生提前查阅相关文化知识、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比较、总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体会文化现象。可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意识,因为文学作品最贴近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文化。我们还要加强教材建设,要编写适用的教材,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我们的翻译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