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78年Perlmutter提出非宾格假设以来,非宾格动词就成为各国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他们都把该假设运用到各自的母语研究中。但是大部分研究关注的都是非宾格动词被动化错误及其成因,而对其他的错误关注的很少。另外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使用实验环境下收集的诱导性数据,分析学习者自然产出的语言数据很少。而对自然产出数据进行分组研究的更鲜有涉及。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中的子语料库ST5和ST6,(因为这三个子语料库的数据都来来源于学生的自由作文,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对中国学习者非宾格动词时的习得进行探究。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是:1)中国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习得过程中会犯哪些错误?造成这些错误的成因是什么?2)中国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否会对其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有重要影响。整个语料库的研究包括三个部分:1)在ST2、ST5和ST6三个子语料库中分别找出含有选取的九个高频非宾格动词各种曲折形式的句子。就这些句子进行删选,找出符合错误分析要求的句子。分辨出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非宾格动词的句子,对错误类型进行分析。2)按照四个句式,对所有的句子进行归类。对语料库进行分组,ST2为低水平组,ST5+ST6为高水平组。计算出各种错误句子在三个子语料库总的百分比以及在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的百分比。根据统计结果,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和英语水平的关系。3)根据第一步产生的数据,计算出所选的九个非宾格动词在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出现的词频,并分析中国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是否会对其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有重大影响。通过数据分析,本次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中国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的习得过程,确实存在“过度被动化”的错误,但是除了这个错误还有动词后续NP和使动化错误。2)动词后续NP和使动化错误的主要成因是母语迁移,而对于“过度被动化”的错误不是哪一种成因就能完全解释的,要综合考虑母语迁移、动词使役、NP移位标记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因素。3)学生的英语水平对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有着重大的影响,英语水平越高,对非宾格动词掌握得越好。本研究对非宾格动词的习得提出了以下建议:1)教师在教授动词的时候要进一步对不及物动词进行分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非宾格动词,什么是非作格动词,以及如何区别这两类动词。2)因为我们的研究表明,母语迁移对非宾格动词的使用有消极的影响,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中英文非宾格动词的差异。3)研究表明,“过度被动化”的错误是中国学习者在非宾格动词的习得过程中最主要的错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强调非宾格动词的句式,在学生学习被动语态时,就该告知学生非宾格动词不可以用于被动语态。4)英语语法书可以将不及物动词的分类引入,并应该详细完整地说明非宾格动词。考虑到网络的重要性,语言学家应该开辟一个平台专门解释说明非宾格动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宾格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