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症,以遇事善忘,不能定向,理解错误,计算力差,情绪失控等认知、记忆、语言、情感、性格的精神减退或消失为特征。在血管性痴呆中,缺血性血管病(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ICVD)占多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VD的发病率会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尚无突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探索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机制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VD的基本病机,完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模型制备,重点观察丹红注射液对VD大鼠脑组织中AchE、血清中IL-6、TNF-α含量的影响,从炎症的角度来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及丹红注射液的调节作用,为今后进一步阐明丹红注射液治疗VD的作用机理及其在临床推广应用治疗VD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 健康清洁级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20克,正常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杏丁注射液对照组(杏丁组)、丹红注射液对照组(丹红组),造模后每组各12只;采用王蕊改进的两血管阻断+硝普钠降压法进行制作VD大鼠模型。丹红治疗组、杏丁治疗组按成人临床等效量进行换算分别给予丹红注射液、杏丁注射液腹腔注射;同时其他两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共计14天。采用避暗实验方法对模型进行行为学判定;用石蜡包块,免疫组化法观察VD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D大鼠脑组织中AchE、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含量。分析结果并作出理论探讨。 结果 1.①造模后各组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错误次数明显增多,智障评分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潜伏期明显延长,错误次数明显减少,智障评分明显较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模型组脑组织中AchE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比较差异显著(p<0.01);丹红组与杏丁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显著(p<0.01);丹红组与杏丁组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 3.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重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红注射液组、杏丁注射液组大鼠血清中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丹红组、杏丁组两组间比较大鼠血清中IL-6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 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重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红注射液组、杏丁注射液组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丹红组、杏丁组两组间比较大鼠血清中TNF-α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1)。 5.HE染色大鼠海马CA1区的细胞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结构紧密有序,排列整齐,层次丰富,细胞核圆而大,染色浅,核仁清晰;模型组海马CA1区的细胞排列稀疏、细胞核固缩,染色深,结构不清,胞浆嗜酸性变。丹红组细胞形态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杏丁组细胞形态亦有改善,但不如丹红组明显。 结论 1.采用王蕊等改造的两血管阻断法可导致试验大鼠海马神经元缺血和神经细胞凋亡,导致大鼠出现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确切制造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2.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3.丹红注射液可降低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Ach的降解,通过中枢胆碱能通路,从而促进大鼠空间辨别学习记忆功能的恢复。 4.丹红注射液可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6的含量。 5.丹红注射液可减少海马区细胞凋亡;对血管性痴呆治疗有效,与对照药物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 6.减轻炎症因子对脑组织损伤、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可能是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