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文学相对于之前的十七年文学和文革十年文学来说,有着更为宽阔的审美空间和精神世界。韩少功作为新时期的思想型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和实践理论都蕴含着深刻、复杂的思想。笔者研究了韩少功1980年代以来的小说作品,发现其对许多传统文化中的观念性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同时对现代意识下产生的种种不正确的社会行为表示反对。但针对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产生冲突的部分,韩少功在作品中呈现了“矛盾”的文学态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这个问题去理解韩少功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和丰富思想内涵。本论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韩少功多年来创作中发生的流变,以及在这种流变中始终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矛盾”母题。接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论述本文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论述韩少功作品中叙述艺术的矛盾体现。首先概述韩少功小说作品中创新文体的矛盾策略,可知其将传统小说以杂糅化、碎片化和散文化的“非传统”形式展示出来,创造出表面看似逻辑关系不强,实则内在紧密相连的现代“韩式”小说文体叙述模式。其次,他通过展现外来城市语言与晦涩湘西方言之间的抗衡,反映出传统观念下封建湘西村落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不兼容状态。再次,在人物设置上,韩少功把笔墨放在有着肢体残缺或者精神残缺的人物上,对愚昧保守的民族文化提出质疑和挑战。最后,韩少功在小说中设置“穿越”情节和“时空压缩”情节,展现“现实”与“非现实”的矛盾纠葛。笔者对以上四个方面体现的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分析。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韩少功的矛盾心理世界。
第二章从韩少功个人成长经历入手,推本溯源分析该论题存在的背景和原因。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从传统中国饥荒年代的童年记忆到父亲离去后带来的最初痛感,再到成年以后产生的对西方现代意识的系统认识,韩少功的文学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关于问题的“矛盾”意识也越来越强。
第三章论述了为解决目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矛盾问题,韩少功进行的大胆文学尝试。笔者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所感所悟,总结出韩少功针对该问题的多元解决办法,即通过降低道德论调,弱化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反思现代文明弊端等,进而引发读者深思,从而达到疗救社会病的目的。
结语部分对“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的独特性进行概括,并且对该主题叙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论题的研究,以期达到对韩少功文学作品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的目的,也可以为解决当今城市化下的社会民众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绪论”部分首先阐释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概念的界定,分析了韩少功多年来创作中发生的流变,以及在这种流变中始终存在着的相对固定的“矛盾”母题。接着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并论述本文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概括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论述韩少功作品中叙述艺术的矛盾体现。首先概述韩少功小说作品中创新文体的矛盾策略,可知其将传统小说以杂糅化、碎片化和散文化的“非传统”形式展示出来,创造出表面看似逻辑关系不强,实则内在紧密相连的现代“韩式”小说文体叙述模式。其次,他通过展现外来城市语言与晦涩湘西方言之间的抗衡,反映出传统观念下封建湘西村落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不兼容状态。再次,在人物设置上,韩少功把笔墨放在有着肢体残缺或者精神残缺的人物上,对愚昧保守的民族文化提出质疑和挑战。最后,韩少功在小说中设置“穿越”情节和“时空压缩”情节,展现“现实”与“非现实”的矛盾纠葛。笔者对以上四个方面体现的传统观念、现代意识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行分析。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韩少功的矛盾心理世界。
第二章从韩少功个人成长经历入手,推本溯源分析该论题存在的背景和原因。作家的人生和作品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从传统中国饥荒年代的童年记忆到父亲离去后带来的最初痛感,再到成年以后产生的对西方现代意识的系统认识,韩少功的文学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关于问题的“矛盾”意识也越来越强。
第三章论述了为解决目前存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中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矛盾问题,韩少功进行的大胆文学尝试。笔者在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所感所悟,总结出韩少功针对该问题的多元解决办法,即通过降低道德论调,弱化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反思现代文明弊端等,进而引发读者深思,从而达到疗救社会病的目的。
结语部分对“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矛盾问题”的独特性进行概括,并且对该主题叙述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论题的研究,以期达到对韩少功文学作品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的目的,也可以为解决当今城市化下的社会民众出现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