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豚鼠肠道形态、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86827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胆囊切除术迄今仍是治疗胆囊病变的首选方法。近年,随着诊断技术提高和医疗设备的改进,以及腹腔镜良好的微创手术效果,使得我国每年利用此项技术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大幅度增加,让更多的患者从根本上获得治愈。但胆囊切除术后常导致某些病理生理改变。临床上部分病人胆囊切除术后产生大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甚至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胀、腹泻、恶心、厌油腻等症状,被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给病人的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其中腹泻的病因复杂,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严重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因此胆囊切除后患者腹泻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对其病因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少报道。本试验通过检测肠道推进功能探讨胆囊切除是否影响肠道运动,通过检测肠粘膜屏障及肠粘膜病理观察胆囊切除术后肠道粘膜结构是否正常。从而分析胆囊切除后腹泻的病因,为胆囊切除后患者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清洁级健康豚鼠4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和胆囊切除组(B)共2组。每组均为20只。A组仅行腹腔开关术,B组行胆囊切除术,手术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3周后待动物伤口愈合,饮食正常后,禁食12h,自由饮水,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满意后无菌打开动物腹腔,门静脉采血2ml,将血标本置于无菌无热源试管中,测定各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然后,找出胃及盲肠,在胃窦及距盲肠根部0.5cm处注入硫酸钡混悬液2ml,后回纳,关闭腹腔,30min后,将鼠脱臼处死,剖开腹腔,取出胃肠道。剪去附着在肠管上的肠系膜,取全肠以5g天平砝码垂挂测量其长度,分别以幽门、回盲瓣为起点,测量硫酸钡在小肠及结肠内的移动距离和小肠(自幽门至回盲部)、结肠(回盲瓣至肛门)的全长,计算每只豚鼠硫酸钡的移动距离占小肠及结肠全长百分率,比较两组动物结果之不同。取小肠(距幽门30cm一块,距回盲部20cm一块)和结肠(距回盲部5cm一块,距肛门20cm一块)组织作光镜观察,测量空、回、结肠粘膜厚度、空、回肠绒毛高度、空、回肠绒毛宽度,并观察空、回、结肠组织结构病理变化。取小肠及结肠标本,剪成1mm×3mm小条块,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变化。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上进行。结果:1.各组间小肠推进率的比较:正常对照组(A)小肠推进百分比为40.41±3.26,胆囊切除组(B)小肠推进百分比为56.91±3.24,B组和A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2.各组间结肠推进率的比较:A组结肠推进百分比为6.64±4.5,B组结肠推进百分比为9.26±3.26,B组和A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3.各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A组外周血内毒素0.0391±0.0032EU/ml,B组外周血内毒素0.0654±0.0331EU/ml,B组和A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光镜下B组小肠粘膜绒毛萎缩,隐窝加深,未见腺体增生,固有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可见散在淋巴小结,上皮细胞部分由高柱状变为立方形。结肠粘膜厚度变薄,上皮细胞完整,杯状细胞无增生,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4.1空肠粘膜厚度:A组为364.28±68.40μm,B组为338.24±51.53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2空肠绒毛高度:A组为288.33±54.23μm,B组为279.38±42.34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3空肠绒毛宽度:A组为72.81±15.04μm,B组为64.28±12.13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4回肠粘膜厚度:A组为288.86±72.00μm,B组为276.22±27.32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5回肠绒毛高度:A组为247.73±65.08μm,B组为232.19±24.26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6回肠绒毛宽度:A组为74.19±10.84μm,B组为72.08±18.36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4.7结肠肠粘膜厚度:A组为454.89±37.63μm,B组为448.67±61.96μm,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5.电镜下观察A组小肠及结肠上皮微绒毛及上皮细胞内细胞器正常,B组小肠粘膜微绒毛减少,排列紊乱,细胞内线粒体嵴部分或大部分消失,膜部分破损,有的线粒体局部有空泡化,细胞核位于基地部,形状稍不规则。B组结肠粘膜微绒毛明显减少,细胞内线粒体大部分嵴部分膜融合,模糊不清、消失,粗面内质网有脱颗粒现象,细胞核椭圆形,核上区细胞质有大量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不典型的高尔基复合体。结论:胆囊切除后肠道推进功能增强;肠粘膜屏障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肠粘膜轻度萎缩,上皮细胞微绒毛减少,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这些可能为患者术后腹泻的病因。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老年人髋臼骨折的治疗目的探讨和总结老年人髋臼骨折的特点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从1998年2月到2007年6月,我科共收治38例髋臼骨折的老年病人(60—81岁,平均71.3岁)
目的:探讨酵母多糖对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及维生素C对这一影响因素的干预作用,进而探索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找到拮抗其不利影响的方法,为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骨折延
目前,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椎体骨折、畸形、骨转移瘤等疾病。但当骨一螺钉界面的把持力不够或术后承载负荷过大时,均易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率约30%左右。在风心瓣膜置换术后,房颤发生率高达64%。心脏术后房颤引起血流动力
目的调查非心脏手术全麻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和危险因素。方法随访行非心脏手术的全麻病人1000例,以病人能清楚回忆起术中事件确定为术中知晓。详细
目的本研究利用双能X骨密度仪测定(Dual X-ray Absorptiometry,DXA)江西地区骨质疏松骨折老年人和“健康”老人股骨近端骨密度,通过对比分析,主要为获取江西地区老年人髋部骨
室上性心律失常(SVA)是肺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并且大量研究表明SVA与术后不良结局如较高的术后30天死亡率,较高的住院费用及较长的住院时间等密切相关。术后SVA是由多方面原因
文章针对煤炭需求的趋势性和季节性波动特点,提出了灰色-周期外延组合模型,即在灰色GM(1,1)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残差周期外延模型。该模型能够较好的刻画了短期煤炭需求的增长性和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对健康大鼠离体心脏功能和心肌电活动的影响以及P物质对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诱发的心脏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实验动物均
目的:探讨四个重要的影像学参数(关节突指数ID,骶骨终板角STA,髂骨翼高度HIC,及横突相对宽度RT)在成人腰椎峡部裂滑脱病理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