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的力量: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形态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azzzzzzzzz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知识分子具有公共情怀和批判精神,与古老的大学精神具有内在的共契性。传统大学起源于“闲瑕的好奇”,与政府和社会没有太多的交集,被人们喻为纯洁的“象牙塔”。现代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同时,随着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的关注增多,传统大学精神受到各种各样的侵蚀,大学精神正在逐渐失去“真”、“善”、“美”的引领作用。当前,在文化市场化、管理科层化、知识专业化为核心特征的时代境遇下,知识分子精神有所消解、有所失落。大学知识人在专业化的冲击下,失去了批判的话语权,也不再存在具有“世界的构想”的思想控诉。知识分子从公众的宽广领域退回到自己狭小的专业领域,学术自由不再是他们奉行的基本原则。基于目前大学和大学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之困,立足于时间和制度两个纬度,将大学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中,运用历史文献法、案例法、比较法和历史分析法,可以发现大学制度、大学精神和知识分子三者之间互动影响的内在机理。通过对清末、民国、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制度的演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从起源上存在着共生共长的关系,同时在演变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断裂和弥合,从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从历史社会结构中可以看出,大学制度对大学精神影响至深至远,现代制度的精细化在某种程度约束了知识分子的公共性与批判精神,特别是当代政治制度的规约性以及体制的精致设计对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产生负向作用。由于政治因素的干扰,现代大学制度不断细化而演变为制约知识分子精神和大学精神的枷锁,使知识分子精神和大学精神逐渐式微和没落。当前,大学的现代性造成大学知识分子与大学制度之间产生冲突,特别是现代性的大学制度、人事管理体制以及后现代性文化造成了知识分子个性与精神的异化。但是,现代政治的民主化趋向使大学制度也更加宏观,现代大学制度必然成为当代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的调节器。一方面,应该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实现大学精神回归其独立、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古老传统,实现大学知识分子角色的重塑,重塑其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创新者角色,重塑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言人角色,重塑其作为批判者角色。另一方面,应该通过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实现大学精神和知识分子精神的救赎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借助于大学章程的制订,实现大学民主政治的建立;另一方面,通过终身教职制度的建立,保护大学教授的学术身由和言论自由,从而使大学制度、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三者走向和谐。
其他文献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这种情况是学生对自己缺乏认识、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因素造成。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而受到高校的重
大学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教学活动的核心。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载体,它不仅是大学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也是教育思想转变为大学教育实践的桥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2008年后,我国各高等学校迎来了一批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90后
5-HT和组胺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两类重要的单胺能神经递质。长期以来,人们主要关注它们对非躯体性活动的调节,然而,起源于脑干中缝核(raphe nuclei)及延髓与脑桥网状结构(medull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高的医疗条件及医疗服务水平,也需要中医院校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中医人才。为更好的为社会和人民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中医人才,人
在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向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发展方向的核心力量。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同时也是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有必要建设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公共生活领域是公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实现公共福祉,围绕公共
<正>1案例资料案例1女,62岁,既往体健,因"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4小时"入院。查体:神志尚清,颈强二指。CT示双侧额叶挫伤并血肿,双侧额颞部硬膜下、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枕骨
<正>浙江的龙泉青瓷小镇、天津的杨柳青小镇等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模式,对疏解北京城区人口、缓解交通拥堵、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都有
北洋大学堂作为我国近代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它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立校章程《天津中西学堂章程》文本成为了北洋大学堂自1895年建校至1903年间的办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