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乌斯曼——关于乌斯曼的三种历史记忆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ath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共和国时期、民国时期及口述史中关于乌斯曼的三种历史记忆。  中国现代国家体系的确立,经历了中华民国(the Republic ofChin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对待民族关系的态度和处理国家内部亚文化群体政治、文化地位的方式上,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存在着巨大差异,分别采取了极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这使得中华民国时期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形成的历史记忆存在差异与不同。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历史记忆,具体说来,是在还原乌斯曼三种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历史记忆表述间的差异及形成机制。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在于通过对乌斯曼个案的分析,研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历史记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将会带来的可能性结果。在章节构成上,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核心概念历史记忆及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分类解释三种历史记忆的划分标准;第三—五章呈现有关乌斯曼的民国记忆、共和国记忆及族群记忆;第六章为以三种历史记忆为例对历史记忆进行多元分析;第七章是关于历史记忆产生机制等的讨论。  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研究相比,本文并非考证或勘误、对乌斯曼进行“他究竟是匪还是英雄”的追溯;而是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与分析、结合民间口述史记忆,思考历史、民族、国家之间的纠结表述与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在“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表述形态。对于同一历史人物乌斯曼,因为要塑造不同时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历史记忆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在“记忆”与“失忆”之间,中华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采取着不同的标准;族群记忆也会形成了自身认同的历史记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出的是人们归属情感地变化以及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的纠结互动。
其他文献
婚恋问题是人类生活中关乎个体终生幸福、种族血脉传承的重大议题,举足轻重,也是日常生活中街头巷尾耐人寻味,亘古不衰的话题。农村适婚青年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建设者,他
本研究试图从城郊拆迁农民快速的拆迁致富并由农民转为居民的角色转换后,关注其社会适应问题,即他们在城市中继续社会化、适应并融入新的角色的角度进行研究。在北京市确定参照
被称为“世纪瘟疫”的艾滋病上升为社会问题,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成为其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艾滋孤儿作为直接受艾滋病影响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变故等导致了他们社会化的“断裂”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四川的山区以及周边地区,这恰恰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的聚居地。为数不多的羌族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近乎毁
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典型的老龄化国家。老年人退休之后,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中,接受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例如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成为老年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社会转型,现代化进程也蔓延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农村社会也正在经历着社会转型,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在飞速发展。但是,乡村文化、乡村风俗等
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吸纳我国劳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小型企业的劳资关系是整个中国劳资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小型企业本身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