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共和国时期、民国时期及口述史中关于乌斯曼的三种历史记忆。 中国现代国家体系的确立,经历了中华民国(the Republic ofChina)和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对待民族关系的态度和处理国家内部亚文化群体政治、文化地位的方式上,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存在着巨大差异,分别采取了极为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这使得中华民国时期关于中国的历史记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形成的历史记忆存在差异与不同。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历史记忆,具体说来,是在还原乌斯曼三种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理解历史记忆表述间的差异及形成机制。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在于通过对乌斯曼个案的分析,研究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历史记忆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将会带来的可能性结果。在章节构成上,本文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核心概念历史记忆及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对历史记忆的分类解释三种历史记忆的划分标准;第三—五章呈现有关乌斯曼的民国记忆、共和国记忆及族群记忆;第六章为以三种历史记忆为例对历史记忆进行多元分析;第七章是关于历史记忆产生机制等的讨论。 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研究相比,本文并非考证或勘误、对乌斯曼进行“他究竟是匪还是英雄”的追溯;而是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搜集与分析、结合民间口述史记忆,思考历史、民族、国家之间的纠结表述与互动关系。 本文认为:在“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着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表述形态。对于同一历史人物乌斯曼,因为要塑造不同时期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历史记忆的重点会有所不同。在“记忆”与“失忆”之间,中华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采取着不同的标准;族群记忆也会形成了自身认同的历史记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间的差异可能反映出的是人们归属情感地变化以及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的纠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