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观的转变以及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科学主义的课程研究范式以开发价值中立的课程产品为最终追求,体现出浓厚的“防教师”的性格,导致课程适应性的丧失,课程变革的理想难以落实。教师的课程参与是“泰勒原理”受到质疑之后许多课程观所追求的理论旨趣。从实践的课程观、过程的课程观到现象-诠释学课程观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念得以不断彰显。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反映了一种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教师与课程的整合以哲学诠释学作为哲学认识论基础,对教师与课程的关系进行了重建,认为理解并解释课程是教师专业生命的存在方式;教师参与对课程文本的解读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基础;教师的课程实践是一个哲学诠释学的过程。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来看,教师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价值建构,这种整合体现在三个维度: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教师知识与课程意义的整合;教师发展与课程变革的整合。 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研究需要一个现实的分析框架,这一框架包括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条件、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还有个案研究以提供来自实践的支撑,此外也要对教师参与课程变革作出反思与展望。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主要有:参与课程决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参与课程行动研究。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条件主要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前者体现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后者主要包括有效的课程领导、时间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和合理利用。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可以从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教师抵制变革的原因及其消解策略。在个案研究部分,笔者选择了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三所学校作为案例学校,以期得出有关教师参与课程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代表性的结论。在反思与展望部分提出了变革教师课程实践模式的祈愿。 从篇章结构上看,论文以“序言”开篇,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和体系,并对本论文涉及的主要术语作出界定。论文接下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四章内容,阐述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论基础,分别从文献述评、对“防教师”的课程之批判、阐释课程观的转变以及倡导教师与课程整合的观点这些方面提供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理论支撑。下篇有五章内容,分析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途径、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条件、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抵制以及来自实践的个案研究,最后对教师参与课程变革问题作出反思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