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温州盐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正确解读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展示温州盐业的概况。一方面,就其五大盐场(永嘉场、长林场、双穗场、天富南监场、天富北监场)的分布及生产管理体系作一番专门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对盐业所涉及的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者以及运销体系等给予充分重视和综合论述。此外,对温州盐课收支与地方社会,及食盐在生产、流通过程中产生的私盐问题作一番梳理与研究,以期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出有清一代温州盐业的真实面貌。本文共分五部分,以专题的形式探讨有清一代温州盐业的相关问题。第一部分首先介绍清以前的温州盐业。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产盐历史悠久。早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就置永嘉监,为全国十监之一。在距今1250多年中,温州盐业经历了兴废撤并、内徙外患的曲折历程。其次突出盐业在温州的重要地位。“温处山多田少,民难勤作,苦于无业,贩盐营业者甚众”,“查该处居民向贩闽盐糊口”,在当时它成为居民谋生的一种手段。盐税也是官府重要的经济支柱,所谓“榷之以为军国之需,实足补田赋之所不及。”第二部分围绕着温州五大盐场的分布及管理体系展开。清初,受“迁界”及其他因素影响,五大盐场经历裁撤、展复,时有调整。调整的原因一是为了管理的方便,二是根据盐场的实际情况或将产盐量少甚至已荒废的盐场裁并,或复设已荒废的盐场。在盐务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以盐政衙门为主,以地方有司和盐商组织为辅的管理体系,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断促进温州盐务管理走向成熟。第三部分以温州的盐业生产为主线,对温州各场的生产条件如灶地、锅盘、仓廒都进行概要介绍。对生产技术——煎制法、坦晒法也有系统论述。对温州各场的灶户及其所受赋税负担、所受盐官、场商等各方面的盘剥、相关抚恤措施也有详细考察。第四部分以温州食盐运销为中心,叙述其运销区域及运销流程,对温州盐业的三种运销形式即官督商销、官运官销、民运民销进行系统阐述。其中,官督商销贯穿清代始终,官运官销则始于雍正六年(1728年),而民运民销在温州则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存在的。第五部分为清代温州盐课及私盐问题。首先主要探讨温州各盐场的盐课,包括正课、杂课及其他商课。然后,论述私盐问题。私盐名目繁多,从经营者角度而言,可分为商私、一般平民走私、官私、枭私四类。私盐兴盛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为禁绝私盐除制定细致严密的法令外,更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发帑收盐、保障平民的基本生活、设置关卡、加强缉私机构和缉私队伍建设等具体措施,在当时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