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髋关节疾病,部分轻度或中度病变的患者在多无任何症状,往往不能及时就诊,难以及时发现,直到患者出现疼痛性骨性关节炎时方来诊治。全髋关节成形术(Total Hip Athroplasty,THA)的主要手术适应症之一即DDH继发骨关节炎,它能迅速缓解晚期患者疼痛,恢复髋关节功能。但是DDH的患者髋关节发育异常,股骨近端畸形和髋臼的复杂多样,导致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并不理想。其手术并发症可高达19%,翻修率高达14%~43%。因此,对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对髋臼的处理尤为重要。目前有多种重建髋臼方法应用于临床,如髋臼外缘结构性植骨、髋臼内陷、高髋中心重建、髋臼外缘打压植骨等,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目的:对采用不同方法重建髋臼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初次髋关节置换髋臼重建方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Pub Med、Science Diret、Cochrane Library、Springer、wiley inter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截止2014年12月31日发表的对比采用不同髋臼重建技术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治疗DDH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半随机对照实验(quasi-Randomized Control Trial,q RCT)论文。按照纳入标准,对符合的研究做质量评价,提取数据。使用Cochrane协助网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对连续型变量使用标准均数差(standardised mean difference,SMD)作为效应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OR)作为效应统计量。结果:共有5篇文献纳入,纳入研究的总样本例数为310例:解剖中心重建与高髋中心重建对比3篇,纳入此研究的总样本例数为193例,其中解剖中心重建103例,高髋中心重建90例;结构性植骨与髋臼内陷对比2篇,纳入此研究的总样本例数为117例,其中常规置换结构性植骨51例,髋臼内陷66例。Meta分析结果示:1、髋臼重建位置:在解剖与高髋中心重建对比中,Harris评分[MD=1.58,95%CI(-10.98,14.14),P=0.81]、术后翻修率[OR=0.99,95%CI(0.20,4.99),P=0.99]、术后假体脱位率[OR=0.37,95%CI(0.07,1.88),P=0.23]、术后骨折[OR=0.39,95%CI(0.05,3.24),P=0.39]、假体磨损情况[MD=-0.00,95%CI(-0.02,0.02),P=0.72]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髋臼持续稳定的覆盖:常规结构性植骨与髋臼内陷对比中,术后翻修率[OR=0.96,95%CI(0.07,13.37),P=0.98]、术后假体松动率[OR=0.63,95%CI(0.23,1.69),P=0.36]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Meta分析结果示说明两种重建方式(解剖中心重建与高髋中心重建)对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畸形纠正、功能改善均有良好的效果,都是全髋关节置髋臼重建的良好方法。近期内假体的翻修率、术后复发性脱位、术中术后股骨骨折、以及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假体磨损并无统计学差异。2、常规结构性植骨与髋臼内陷都是全髋关节置髋臼重建的良好方法,可比较数据有限不能说明两种重建方式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