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e Gained from Hopeless Wait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Waiting for Godot and The Busa Stop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西方荒诞喜剧的大师,塞缪尔·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作品在作者后现代主义手法的表现下,充分地向大家展示出一个荒诞、悲凉、毫无意义、盲目等待的世界。   而中国戏剧新模式实验者的高行健,因为其作品的反常规,反传统性,多年来在饱受争议的前提下,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他的戏剧《车站》更是源于主题和形式上与西方荒诞戏剧的相似,常被拿来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进行比较。   由于两作品都有不停等待但却不见结果的一种体现,多年来大家都已关注其消极负面意义。对作品的解读也有失偏颇。本文认为,两位作家虽处不同社会背景,有着不同文化传统,面对相同的等待主题也有不同的表达,但是两者的主题思想却绝不是单纯的消极意义,不单是表达人类生存的苦痛与人生的无望的。相反,他们都用自己特定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存的积极探索,是给予人们希望与鼓励的。等待本身是痛苦的,但同时也是蕴涵机遇和无限希望的。作者不仅在文中通过人物间的对话直白表述希望,鼓励对方,还通过象征,抽象化,荒诞性,循环和重复等手法来加深这一概念。因此,通过比较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和写作手法,本文旨在揭示无望等待中守候到希望这一作者意在表达的主题。此外,如何客观真实地解读两部作品的价值导向,探索作品给人真正的启示,引导作为个体的人,在无望而疲惫的现实与荒诞中探寻希望,在面对危机和困境时坚韧地生活下去,将成为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文第一章分别对两位作家以及两部作品做一简单概括陈述,并介绍其文学地位和学术价值以及研究背景,学界定论。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介绍两部作品在中外的翻译研究情况。第三章主题对比,《等待戈多》与《车站》都有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无望的背景下执着的守候到希望。第四章创作手法对比,介绍两剧在表达“希望的明天”这一主题方面所使用的相似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五章通过以上两剧的比较,揭示给后人真正的生活启示。人生是坎坷的,前行的路上总要有相信希望的信念,总需要执着的等待,更需要彼此的互助、陪伴与鼓励。第六章为结论部分,告诫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理解两部作品给人类的启示。
其他文献
功率因数纠正(PFC)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降低总谐波失真(THD)全球性法规推动的。欧洲的EN61000-3-2是面向AC/DC电源市场的基本法规之一,在英国、日本和中国也有类似的法规。EN61000-3-2确定了任何功耗超过75W的离线应用的谐波标准。由于北美没有针对PFC的相应法规,因此节能和空间/价格因素成为消费、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使用PFC电源的推动力。    有源PFC应用要求      
引言    本文描述了电压基准芯片的主要类型(串联型或并联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对可以利用的器件进行比较之前,首先要确定哪种类型最适合。    串联型电压基准    串联型电压基准具有三个端子:Vin、Vout和GND,类似于线性稳压器,但其输出电流较低、具有非常高的精度。串联型电压基准从结构上看与负载串联(见图1),可以当作一个位于Vin和Vout端之间的压控电阻。通过调整其内部电阻,使V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华裔女性作家之一,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发表于1989年,该部作品一出版就在全美产生了轰动。《喜福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展现了华裔女
本研究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为框架,选取《聊斋志异》翟理斯与杨宪益的英译本为个案,以描写翻译研究为范式,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把两位译者及其译本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