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江商会档案内容丰富,对深化商会史和区域社会史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在整理唐江镇商会档案的基础上,考察民国时期唐江商会的发展与演变,分析唐江商会职能的变化及其时代特征,以期揭示唐江商业、商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的演变趋势。清中叶以来,唐江借助便利的区位优势,蔗糖、竹木和土布的生产与运销,发展成赣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市镇。这种传统行业生产和墟市的乡族管理体制,对民国时期唐江商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民国十九年唐江商会成立,后又经历了3次改选。在历届唐江商会理监事成员中,以盐业公会、糖业公会、木业公会和布业公会的负责人居多,且历届理事长均由卢姓人员出任。抗战时期,唐江的糖业、布业和木业等各个产业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普遍呈现出衰退之势。但是,国民政府的强制入会与限制退会政策,导致了唐江商会的组织规模一度壮大。但是,这种强制性的行政法规,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上的颓势。自1942年起,唐江出现了商户歇业的现象,并于1947年前后达到高潮,诸多同业公会无法进行运转,唐江商会的组织基础被不断削弱,并最终走向解体。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颁布的各种以增加财政为目的政令,导致唐江商会无暇顾及工商业的发展,战时储蓄、派募公债、劳军和劳工,均成为唐江商会的职责所在,从而使唐江商会的职能呈现出明显的战时特征。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筹措内战经费,制定各种新税法,唐江商会为保全唐江商业,联合各同业公会积极向政府进行免税减征的抗争,但大多减免税额的抗争均被政府置之不理。抗战时期和战后唐江商会职能的变化及其特征,既是国民政府长期强化对商会管理和控制的结果,又是唐江商业由盛而衰的集中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国时期唐江商业、商会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关系演变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