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2抑制剂在减轻大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93792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TG2抑制剂在减轻大鼠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注射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利用TG2抑制剂─胱胺二盐酸,抑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2、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同其他两组大鼠相同环境下饲养;模型组:左肺切除术7d后野百合碱(MCT,60mg/kg)项背部皮下注射;干预组:在模型组基础上,于左肺切除术5d后,每日腹腔注射胱胺二盐酸(112mg/kg)持续至实验35d。3、各组大鼠在实验35d后,测定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计算右心肥厚指数(RVHI),即右心室游离壁(RV)与左心室+室间隔(LV+S)之比,即RV/(LV+S)。4、将各组大鼠肺组织做HE染色、肺弹力纤维染色,观察肺血管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计算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肺小动脉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肺小动脉新生内膜增殖度等指标。5、采用RT-PCR测定各组大鼠肺组织中Akt mRNA相对表达水平。6、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大鼠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采用左肺切除加野百合碱注射的模型组大鼠形成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室肥大,并有新生内膜形成,mPAP、右心肥厚指数百分比(RVHI%)、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肺小动脉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及新生内膜增殖度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胱胺二盐酸干预后,干预组mPAP、右心肥厚指数百分比(RVHI%)、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肺小动脉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及新生内膜增殖度百分比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Akt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Akt和p-Akt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亦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胱胺二盐酸干预后,干预组Akt mRNA的表达水平、Akt和p-Akt蛋白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左肺切除+野百合碱注射成功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并形成了新生内膜及典型病理学特征─肺血管重构。2、TG2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及阻止肺血管重构;3、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在TG2抑制剂抑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