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吴趼人、李伯元等一类作家作为“谴责小说家”代表为世人皆知,他们留给后人的似乎只有盛名之下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对他们的研究大多围绕“谴责小说家”身份以及他们创造的谴责小说作品,注重作品的批判暴露意义以及在新旧交替时代里具有探索性意义的小说技巧革新。作为晚清时期多产的“小说巨子”,吴趼人的“谴责小说家”头衔既是一种标识,也是一种闭锁。将吴趼人框定于“谴责小说家”的静止身份上,就会忽视了吴趼人在其文学活动中的动态转变以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代的杂糅。吴趼人一生参与了《消闲报》、《采风报》、《寓言报》、《新小说》、《月月小说》等多种报刊的编纂,在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成就了十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杂录、传记等共计330万字,一时被称为“小说界之巨子”。吴趼人的小说不仅在小说技巧方面进行了较多的创新和探索,同时还开创了新的小说类型,为中国小说的近代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本文以吴趼人创作生涯中的两次身份转变为主要考察内容,围绕小报文人和职业小说家的动态身份演变来细述吴趼人的主要文学活动并探讨身份转变的动因。同时结合吴趼人不同身份时期的代表作品,试图理解每一种身份对其创作的影响。最后将吴趼人的身份转变放到中国近现代进程中发生的从“士”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脉络中考察,找出以吴趼人为代表的一类晚清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在历史中的位置。